連雲港80多歲的張奶奶一吃東西就覺得胸口脹,而且反覆出現反酸、燒心的感覺。因為一吃飯就難受,一到吃飯就害怕,慢慢就不想吃。心想十人九胃,年紀也大了就忍著吧,導致張奶奶已經10年沒好好吃過一頓飯。看著張奶奶難受又消瘦的樣子,兒女心疼不已。日前,家人帶著張奶奶來到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做胃鏡和CT檢查,發現竟是食管裂孔疝作怪。
手術中
食管裂孔疝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指除食管以外的腹腔臟器、組織通過擴大的食管裂孔進入胸腔形成的疝。“人體胸腔和腹腔之間有一個分隔,叫作膈肌,膈肌上有一個裂孔叫食管裂孔,食管穿過食管裂孔進入腹腔與胃相連。正常情況下,食管裂孔正好包住食管,把食管固定住,可是當食管裂孔過大時,胃的一部分就有可能移位到胸腔內,這就是食管裂孔疝。”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包增濤介紹。 一般比較小的食管裂孔疝,多不會引起明顯的癥狀,但比較大的食管裂孔疝,多會引起胃灼熱、反酸、吞咽困難、上腹部疼痛、慢性缺鐵性貧血等癥狀。
“食管裂孔疝大概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類型即一型疝,主要癥狀是反酸,食管裂孔的結構變異不是很嚴重。像這樣的病人,以藥物治療為主。通過抑酸藥物的治療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病人的癥狀能夠得到明顯緩解。”包增濤說。而二型三型和四型的食管裂孔疝,通過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檢查或者胃鏡的檢查能夠發現在胸腔裡面有一部分的胃,甚至有其他臟器的出現。那麼,這樣的病人是需要通過手術來進行治療的。
針對張奶奶的病情,該院胃腸外科開展了腹腔鏡下食管裂孔疝修補+胃底摺疊術。
醫生查看張奶奶恢復情況
術中,包增濤等醫護人員在張奶奶腹部切開幾個1釐米的小切口,在腹腔鏡下,完成食管周圍的360度全包,將食管裂孔處完全包裹住,收緊賁門口,阻攔胃酸,防止胃液反流至食管。術后第二天,張奶奶就能進食流食。“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這麼舒服地吃東西了。”張奶奶開心地說。
9月25日,張奶奶的家人給醫生打來電話表示感謝,手術結束後經過一段時間恢復,現在張奶奶吃嘛嘛香,胃口和精神都好了很多。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很多人喜歡吃高脂、高糖的飲食,其實這些食物的攝入會增加食管裂孔疝的風險。據相關統計,人群中食管裂孔疝的發生率在10%到50%,多見於體型偏胖者。該院影像科主治醫師陳敏介紹:“患者在門診、體檢等進行胸腹部影像檢查時,我們也經常能看到胃或其他腹腔器官經食管裂孔突入胸腔縱隔內,每個月能發現二三十例。” 預防食管裂孔疝的發生,日常的護理非常重要。平時要多注意,避免暴飲暴食,要少食多餐。適當地進行有氧運動,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戒煙、戒酒,保證良好的情緒及充足的睡眠,作息時間規律。
通訊員 王進文 唐晗涵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淩飛
校對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