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貸深陷泥潭:暴力催收、隱私洩露投訴不斷,合規漏洞頻現
更新于:2025-03-26 13:06:47

在當今這個互聯網金融日新月異的時代,微粒貸作為微眾銀行旗下的小額信貸產品,本應成為便捷金融服務的典範。然而,近年來,微粒貸卻頻頻陷入負面事件的漩渦,其品牌形象與使用者信任度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驗。

微粒貸官方多次重申,該產品目前並無獨立APP,使用者只能通過手機QQ錢包及微信服務中訪問。然而,這一聲明似乎並未能有效遏制假冒APP的肆虐。違法分子通過註冊假冒商標、製作相似標識等手段,上架虛假APP,誘導用戶下載並輸入個人資訊,嚴重威脅到使用者的信息與財產安全。

儘管微眾銀行已採取多種措施,聯合合作夥伴與相關部門進行打擊,但假冒現象依舊層出不窮。據透露,2024年微眾銀行處置的仿冒微粒貸APP安裝包和風險連結超過180例,自2016年以來累計打擊下架的虛假APP更是超過700個。然而,這些努力似乎並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使用者仍面臨巨大的詐騙風險。

在福建等地,冒充“微粒貸客服”的電詐案件更是高發。不法分子以“不關閉微粒貸業務將影響個人徵信”等理由,誘導受害者安裝指定軟體共享手機螢幕,或向指定銀行卡轉帳,導致大量用戶上當受騙。這些假冒案例不僅嚴重損害了微粒貸的品牌形象,更讓用戶的個人財產安全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根據晉江經濟報報導和福建地方政府網站披露,泉州市的江先生接到冒充中國銀聯客服的電話,對方稱其微粒貸利率太高需下調並關閉,否則影響徵信。江先生按照對方指示,從抖音放心貸貸款70000元並轉帳,之後又被誘導通過支付寶花唄掃碼付款,最終被騙。同一天,曾先生也接到自稱“微信客服”的電話,以微粒貸利息高需清除數據、關閉帳戶為由,騙走其從微粒貸借出的18000元。

除了假冒APP的泛濫,微粒貸在各大互聯網投訴平臺上的投訴量也居高不下。據統計,2021年至2023年,微粒貸相關投訴量從1.67萬條激增至超過3萬條,而2024年僅上半年黑貓投訴平臺上的相關投訴就已超過1.2萬條。截至2025年3月,其累計投訴量更是突破了4萬條大關。

這些投訴主要集中在暴力催收與隱私洩露等方面。有使用者反映,在逾期后僅三天就遭到了頻繁的威脅和騷擾,恐嚇資訊每小時一條,甚至淩晨都不間斷,騷擾電話更是無數。更有使用者稱微粒貸平台洩露其個人隱私,不僅對其本人進行騷擾,還聯繫其家人,嚴重影響正常生活。極端案例更是屢見不鮮,如使用者反映的“被冒名貸款”、“工資卡被私自劃扣”等。

另據正觀新聞報導顯示,在2024年10月,有使用者在社交平臺曬出“一天接30通騷擾電話”的截圖,引發大量關注和罵聲。微眾銀行緊急聲明稱系“仲介冒用名義”,但使用者對其信息洩露管道仍存質疑。

這些投訴不僅暴露了微粒貸在用戶權益保障方面的嚴重不足,更引發了使用者對其信任度的崩塌。在社交媒體上,關於微粒貸的負面言論此起彼伏,其品牌形象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衝擊。

除了上述兩個問題外,微粒貸的運營主體微眾銀行也頻繁因違規行為受到處罰。2024年9月30日,微眾銀行因違反帳戶管理、客戶身份識別等五項反洗錢規定被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警告並罰款1387萬元,5名時任高管合計被罰24.75萬元。該罰單涉及反洗錢核心環節,包括與身份不明客戶交易、未報送可疑交易報告等,這暴露出微眾銀行風控體系存在重大漏洞。

事實上,這並非微眾銀行首次因違規行為受罰。2023年,其因汽車貸款業務違規被罰3次,累計金額近640萬元。此外,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任職超10年、常務副行長黃黎明任期超8年,均違反了監管要求的7年輪崗制度,這也引發了外界對其公司治理的隱憂。

綜上所述,微粒貸正深陷假冒APP泛濫、用戶投訴潮以及合規問題頻發的泥潭之中。這些問題不僅嚴重損害了其品牌形象與使用者信任度,更對其未來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微粒貸及微眾銀行亟需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品牌保護、提升用戶權益保障水平並強化合規經營意識,以重塑其市場形象並贏得使用者的信任。

哪吒汽車還在ICU
哪吒汽車還在ICU
2025-03-26 02:38:09
特步“突圍”
特步“突圍”
2025-03-26 03:19:30
千禾“歸0”
千禾“歸0”
2025-03-26 04: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