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泰山脈,“阿爾泰”為蒙語,意為“金子”。“阿爾泰山”是“金山”之意,在中國唐代即有此叫法。阿爾泰山山系是歐亞大陸的巨集偉山系之一。中國境內的阿爾泰山只佔了其中不寬的南坡,分佈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最北部,是新疆地區“三山夾二盆”基本地貌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阿爾泰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斜跨中國、哈薩克、俄羅斯、蒙古國境,綿延2000余千米;中國境內的阿爾泰山屬中段南坡,山體長達500余千米,海拔1000—3000米。
阿爾泰山脈的主峰是友誼峰,海拔 4374 米。友誼峰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境內。它終年被冰雪覆蓋,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其所在地區氣候寒冷,自然條件較為惡劣。但也正因如此,這裡保存了相對原始和純凈的生態環境。周圍有眾多的冰川、高山湖泊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阿爾泰山體經過多次構造運動,特別是二疊紀末的海西期造山運動,形成了北西向的褶皺山系,奠定了山體的輪廓和基本地貌格局。
在遠古時期,該地區處於海洋環境,沉積了大量的海洋沉積物。隨著地殼運動,海洋逐漸閉合,地層受到擠壓和褶皺作用。大約在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早期,強烈的造山運動使得地殼抬升,阿爾泰山開始逐漸隆起。
在後續的地質歷史中,多次的板塊碰撞和俯衝作用進一步加劇了山脈的隆升和變形。阿爾泰山地區的岩石經歷了變質作用,形成了如今所見的變質岩和花崗岩等。同時,在長期的風化、侵蝕和冰川作用下,阿爾泰山的地形地貌不斷被塑造和改變。冰川的侵蝕和搬運作用形成了山谷、U 形谷等典型的冰川地貌。
阿爾泰山脈的地質特徵十分獨特和複雜。其地層主要由古生代的沉積岩、變質岩和火成岩構成。在構造方面,阿爾泰山脈處於多個板塊的交匯地帶,受到了強烈的擠壓和碰撞作用,形成了複雜的褶皺和斷裂系統。這種構造活動導致了山脈的隆起和地形的起伏。
阿爾泰山脈為北西向的褶皺山系。山體是準平原化的低矮山丘,地貌特徵為自北而南逐級下降的階梯狀。阿爾泰山脈山體渾圓,山坡廣布冰碛石,U形谷套U形谷,古冰鬥成層排列,羊背石、側磧、中磧、終磧等清晰可見。
阿爾泰山脈地貌垂直分帶明顯,由高而低有現代冰雪作用帶、霜凍作用帶、侵蝕作用帶和乾燥剝蝕作用帶。阿爾泰山脈是中國最北端的現代冰川分佈中心,發育有山谷冰川、冰鬥冰川、懸冰川等多種冰川地貌。
阿爾泰山脈是額爾齊斯河與烏倫古河的發源地,兩河皆構成典型不對稱的梳狀水系。此外,山脈中還有眾多的高山湖泊,如喀納斯湖、阿克庫里湖等。
阿爾泰山脈的氣候屬於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短暫而涼爽。山脈的年降水量較少,主要集中在夏季。由於海拔高度的差異,山脈不同區域的氣候也有所不同。
阿爾泰山脈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森林、礦產、水資源等。山脈的森林資源豐富,主要由針葉林和闊葉林組成。礦產資源主要有金、銀、銅、鐵等。水資源主要來自於山脈的冰川和積雪融水。
阿爾泰山脈的生態環境多樣,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山脈的動物資源主要有雪豹、棕熊、狼、狐狸等。植物資源主要有雲杉、冷杉、落葉松等。
阿爾泰山脈是中國重要的自然保護區之一,也是世界自然遺產地。山脈的自然景觀壯麗,有雪山、冰川、森林、草原等。此外,山脈還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如古代遊牧民族的遺址、岩畫等
阿爾泰山脈是一座具有重要地質、生態和文化價值的山脈,對於研究地球演化、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