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之前寫了一篇關於《星際穿越》不是永恆神作的文章,評論果然有太多爭議。畢竟這部電影在中國互聯網上面人氣可以說是很高了,每次都看到有人說它最好,而也有人貶低說它如何如何。
那麼今天這裡就再來分析一下,很多人認為《星際穿越》最大的問題是:愛能穿越時空,以及機械降神的宗教寓言。
1,星際穿越最大問題,真的是“愛能穿越黑洞”嗎?
這個問題之前那篇文章已經寫過了,其實我覺得倒不是什麼問題。因為如果你仔細看過電影,便會發現男主角確實掉入黑洞了,但實際上他是掉入那個“神”建的什麼五維空間,像是掉入了黑洞了,又像是掉入了“開掛”裡面。
評價的前提是瞭解,那些大談影片的內核是情感是愛的,不能否認你是錯的,但背後是有理論與現實支撐推舉的,最後的五維立方體是高等文明,也是未來的“我們”所放置的,是引力讓男主能把信息傳遞給墨菲,載體是手錶,愛只是能讓墨菲意識到並相信這個資訊。那些罵這一點的真的看懂了嗎?不談這裡的科幻,影片中其他的科幻成分也已經是很高的水準。
2、《星際穿越》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機械降神上,首先是為了解決枯萎病必須搞太空殖民,這兩件事邏輯性實在是不強,實際上是為了星際殖民這個目的設計了枯萎病這個原因,而之所以設計這個原因,就是為了把美式傳統家庭(農場主)和太空殖民這兩件事串起來。
因為是倒果為因設計出的,所以枯萎病本身有一堆奇怪特性,總結起來就是必須離開地球才能解決,其次就是這個黑洞了,黑洞設計很完美,從底層物理原理到視覺呈現都很完美,但問題就出在這個完美上面。
一個完美符合劇情所有特定需要的蟲洞突然出現在太陽系附近,又剛好有個能聯通主角家書房的四維空間,所以只能解釋為他們故意放在這裡的 ,“他們”理論上是未來人,但電影又否認了時空穿越成立就很矛盾。
“他們”在電影中的角色本身就太過機械降神,明明有能力設置一個大品質黑洞來解決人掉進去不被撕裂的問題,偏偏又設置了幾個沒什麼用的目的地星球給主角探索,只能說技術層面確實挺硬科幻,但偏偏放在一起就經不起推敲,過於巧合。
最終只能靠設計一個“他們”來給解釋不通的地方兜底,導致整個故事都變成了一個美式親情故事。
那麼,為什麼中國觀眾那麼喜歡《星際穿越》,因為它確實是刨除外向的西方文化元素,在科幻,家庭,商業,文藝,科幻奇觀,敘事節奏,配樂風格都非常均衡的一部片子,也就是打在中國觀眾的心巴上了。
那種一眼神神叨叨的西方宗教科幻電影,就像《星戰》的牛仔,騎士和公主,《沙丘》的中世紀宗教宮廷鬥爭一樣,確實是不受中國觀眾的喜歡。那種血腥的,變態的,冷門的,小眾的自然也就那樣了。
《星際穿越》機械降神本意是為了解決戲劇中的邏輯衝突,而使用的一種手段,通過無法解釋的超自然力量解決衝突,推進劇情,比如我現在寫個推理小說,內容是密室殺人,結果怎麼都說不通,最後解密告訴你是因為兇手有特異功能可以穿牆,這就叫機械降神。
《星際穿越裡》就是這樣,任何邏輯和理論都解釋不了蟲洞突然出現,只能告訴你是萬能的未來人放那裡的,至於他們要這麼做的動機,原因,原理一概不知,只能說命運註定給庫伯女兒,這是標準的機械降神。
可能還是有人沒懂,這電影如果要講邏輯,最過不去一關是時間穿越裡面的”祖父悖論“。
祖父悖論就是你穿越到過去,在你祖父還沒有結婚前把他殺了,那麼你祖父都已經死了,理論上就沒有了你,你又如何能穿越到過去呢?然後關於”時間穿越“祖父悖論這個方向,於是便有各種方向設定。比如平行時空,比如你每次想改變事件,結果反而推動事件往正確道路前進。
《星際穿越》的祖父悖論就是:所謂的未來人回來放了蟲洞,那當初他們是怎麼度過這個危機的?電影裡布蘭德妹子和庫珀解釋過,索恩也解釋過,但是它並沒有明講(因為人家並沒有出現過,這是主角的推測就是我們自己,那你扯到最後是什麼?那就是神唄),反正就是糊弄過去了。
黑洞圖像早就有了,這個圖形不是這部電影或者說基普索恩弄出來的,索恩的2篇論文不是說黑洞圖形是這樣的,是如何把之前理論已經確認什麼樣子的圖像通過計算機計算並且描繪出來,那2篇論文其實更偏計算機一些。
很多人分不清科學理論、科學前瞻和科學幻想,這電影有些地方極其硬核,導致很多人以為一些幻想的東西也是有理論依據也是硬核物理,但其實並不是這樣。
比如植物枯萎是製作方找了一所大學的一批科學家,討論什麼情況需要人類逃離地球,最後各種方案都不行,只能選擇了這個折衷方案,其實這問題很大,因為最後太空站甚至新星球的種子還是地球帶過去的,你怎麼保證這些種子就不會有枯萎症?電影裡枯萎症的病因和解決方案一直就沒有(有了也不需要逃離地球)。
地球環境再惡劣,也比任何一個新星球更適合人類:重力、光照輻射、生態系統等等等等,都需要人類去改造,這難度和成本比在地球上苟延殘喘容易多了。所以枯萎症是一種妥協,為了電影這盤餃子去湊的醋,哪怕這醋已經變味了,科學家們根本找不出一個情況需要人類離開地球去另一個星球,因為地球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到新星球,只會更多更大。
《流浪地球2》出來過後,國內網友吹破球罵星穿是一個邏輯,大劉其實也是為了最後凍死科學家這盤醋包的餃子,重聚變發動機推動地球和枯萎病,其實是一個科學邏輯毛病。
電影也不是完全沒有BUG,比如他們進入蟲洞就是,按電影裡那情況,飛船直接就被巨大的引力攪碎了,應該先把飛船加速到近光速,然後圍繞蟲洞旋轉飛行,找到恰當的時機切線進入蟲洞。
還是那句話,任意一個地外行星,都不如地球更適合人類,哪怕地球環境變惡劣,這電影科學素養上確實很高,很硬核,但故事核心比較低端,還是愛與家庭與西方宗教神拯救世人那一套,立意上《戰錘》的一根毛都比不上。
電影立意更多是墨菲定律,困境中的拼死一搏的選擇的決絕性。
硬科幻不等於完全符合現實,就像人家構建世界觀,你要像解題一樣去讀題順從題目設定才能解出答案,不是說枯萎病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因為人家重點壓根就不是枯萎病,某些方面你不能說人家就是降神。
硬科幻也是故事,故事就需要架構基礎規則,所以這些基礎規則甚至完全可以不合理,因為他們的作用就是用來限制角色和故事的發展,星際穿越里的表現就是枯萎病怎麼怎麼樣導致只能火種計劃和移民。
你要接受了這個設定再去獨立思考再有限條件內怎麼樣通過硬科幻達成這兩項指標,而後穿越時空的設定就是其硬的部分,儘管存在祖父悖論和弦理論下時空穿越並不確定能行,但是就出現了我幻想他可以,並且如果合理的情況下主角會觸發怎樣的奇跡,之後就是人理性和感性的碰撞了,硬科幻的魅力就此而來。
不要說什麼枯萎病割裂,那我只能說你閱讀理解的重點抓不住,理解事情的方法屬實拐彎抹角,既然這麼喜歡什麼都合理的話,那也是一種幻想,畢竟現實有時更無理取鬧。我也可以這樣解釋片子,枯萎病有原因還有一種方法查出病因,但是結局是人類死光了也做不到,就算查明了,人類有星際航行的能力也做不到。
如果我是導演把這些放進去可能會讓你更理解,但是電影有那麼多篇幅講嗎,觀眾們會看嗎,他需要這麼多嗎?
最後的取捨就是一筆帶過,你與其抓這種重點,你不如思考故事永遠是傳達想要傳達的,其他東西過於深究是沒有意義的,這樣是永遠也無法接受故事的魅力的。
電影畢竟是電影,科幻畢竟是幻想,又不是科學,甚至連科學都會是修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