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熬菜暖寒冬
更新于:2025-03-26 08:05:59

本文轉自:迪慶日報

張紅梅

我們老家紅白事上總少不了熬菜,甚至親朋聚餐,最後壓陣的也是熬菜。熬菜軟爛入味,老少皆宜,深受大家喜愛。

紅白事上熬菜,香、軟,味道濃郁。尤其是紅事上的熬菜料足,有丸子、粉條、豆腐泡、白豆腐、豆芽,肉更是必不可少的,講究既有豆腐丸子又有肉丸子。喜宴上人多,熬菜得用大鍋,最低標準為八印鍋。先炒五花肉,煸出多餘的油脂,接著放白菜,白菜塌了,加水。開鍋放粉條,再放豆芽,粉條稍軟就放丸子、豆腐泡,最後放豆腐。各種食材在鍋里翻滾,香氣四溢。鍋里大湯料足,火力猛,熬的時間長,往往菜還沒熟香味飄得老遠,吸吸鼻子,口水在嘴裏打轉。到了吃飯時間,親朋好友呼啦啦圍在一起,男人喝酒,女人孩子吃菜。大鍋熬菜一上,紛紛拿起碗搶著盛菜,很多人寧可不吃炒菜也要吃上一碗熬菜,尤其是冬天,一碗熬菜下肚,熨帖著腸胃,立馬暖和舒服。

小時候,我娘做的熬菜也不錯。剛入冬,菜園裡大白菜胖乎乎的,呆萌呆萌地享受著初冬暖陽。娘砍一棵白菜抱回家,剝去外面的老葉餵豬,裡面的嫩葉汪著一層水。天擦黑沒法幹活了,娘就收工準備晚飯。我燒火,娘切菜和麵。我家六口人,用的是六印鍋。我把灶台里柴禾填得半滿,風箱拉得呼呼作響,風鼓著火,火舌舔著鍋底,娘用小勺在鍋里掄一圈棉籽油,先撒花椒再撒蔥花,一勺大醬下去蔥醬香味飄出來,接著倒入白菜,翻炒兩下就直接放水。家裡有豆芽就放豆芽,有乾粉就放乾粉,實在不湊手,就只是白菜。水開后在鍋邊貼一圈玉米麵餅子。不到半小時,一家人圍著桌子,一面吃餅子一面吃著一碗熱氣騰騰的熬菜,在寒冬里格外溫暖。

我最想吃的還是婆婆大年初一中午的熬菜。婆婆初一忌口,不能吃葷,初一中午人多,吃熬菜。先用花生油炒了白菜,加水燒開,放提前準備好的粉條、黃花菜、木耳,熬煮一會兒后,再放豆腐丸子、炸豆腐泡、白豆腐。最後出鍋前油條切段,投入滾開的鍋中,撒青菜段,點香油。婆婆的動作嫻熟,絲毫不拖泥帶水。鍋里豆腐白、黃花黃、青菜綠。黃花菜的清香,混合著油條的油香,衝擊著鼻息。木耳的脆嫩,和著粉條軟糯讓人不忍吞咽。配上豆腐絲、涼拌青菜、涼拌西紅柿等素菜,大家吃得很開心,邊吃邊聊去年的收入,今年的計劃。孩子們笑著鬧著,新的一年就這樣開始了。

我見過最用心做熬菜的是同事的老公小峰。小峰一直和父母住一起,八十多歲的父親喜歡吃軟爛的食物,最喜歡吃的菜就是熬菜,我見過一次小峰做熬菜,準備食材就用了一個上午。先去菜市場買了五花肉和豆腐,回來泡發粉條、木耳和黃花菜,再把五花肉手工剁餡炸成丸子,豆腐切成骰子塊,放入油鍋炸到金黃撈出。白菜切大塊,五花肉切比硬幣略厚的片,起鍋燒油,先煸炒五花肉,食材按照順序放進去,小火慢熬,一個小時出鍋,那香味惹得老父親眉開眼笑,一直說:“今天我要多吃兩碗。”

一碗熬菜,無論是菜式單一的簡版,還是食材富足的豪華版,都在漫長的寒冬里溫暖了我,還有那久違的濃濃親情,讓我反覆品味,滋潤著心田。

味覺引領我們回家
味覺引領我們回家
2025-03-26 08:29:11
我學會了炒雞蛋飯
我學會了炒雞蛋飯
2025-03-26 09:51:00
家鄉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
2025-03-26 11:44:57
老店粥香歲月稠
老店粥香歲月稠
2025-03-26 13:10:57
街頭巷尾 包子飄香
街頭巷尾 包子飄香
2025-03-26 13:44:19
香椿嫩如絲
香椿嫩如絲
2025-03-26 14:13:18
我學會了煎雞蛋
我學會了煎雞蛋
2025-04-02 19:48:37
寶島美食“潮”起來
寶島美食“潮”起來
2025-04-03 07:26:41
香椿好滋味
香椿好滋味
2025-04-06 09: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