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好滋味
更新于:2025-04-06 09:16:44

本文轉自:雲浮日報

  陸漪

  汪曾祺在《豆腐》一文中寫道:“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裡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滴。筷子入口,三春不忘。”汪老饕對香椿美味的描述,實在讓人口水直流。

  香椿,作為春季時令鮮菜,裹挾著萌動的春色足以讓味蕾來一場清新之旅。香椿不同於常見的蔬菜、蔬菜,它不是直接長在土裡的,而是椿樹的新芽。如果不趁著它還是嫩芽狀態大快朵頤,那麼它就會長成椿樹新的枝葉。民間諺語云:“雨前椿芽嫩無絲,雨後椿芽生木質”,說的就是香椿一年的好光景其實就半個月左右。

  記得孩提時,母親為了採摘香椿頭用竹竿綁著鐮刀把香椿樹上的枝丫一併拉下,然後採摘其嫩芽嫩葉。她把香椿洗凈,用開水焯一下,香椿芽由紅變綠即可。撈出過涼水浸泡,濾去水分,然後切碎,放入雞蛋液中,加適量鹽,用筷子快速攪拌,使其均勻融入蛋液。在鐵鍋中放適量油,油熱倒入香椿蛋液,迅速翻動,至蛋液半凝固。用鐵鏟翻過,煎至兩面金黃,放入盤中,香椿炒雞蛋獨特的香味讓人的舌尖在打滾,蓬鬆柔軟,味道鮮美,口舌生津,百吃不厭。難怪康有為品嘗香椿炒雞蛋后,欣然賦詩《詠香椿》:“山珍梗肥身無花,葉嬌枝嫩多杈芽。長春不老漢王願,食之竟月香齒頰。”雞蛋炒香椿所形成的奇香,居然讓他香留齒頰,一個月都不曾消失。

  酥炸香椿魚外皮金黃酥松、椿芽碧綠脆嫩,味道令人陶醉。但有趣的是,香椿魚里居然沒有魚。其製作過程很簡單,新鮮香椿芽葉洗净瀝干,拿一個乾淨的小盆,取適量的麵粉,倒入製作好的雞蛋液,放適量鹽,加水將麵粉調成麵糊,用筷子攪拌均勻,再把香椿分批次放入攪拌好的麵糊中,讓香椿分別掛上漿。然後熱鍋燒油,待油熱後,把裹勻麵糊的香椿葉放入油中,麵糊在油鍋中發出“嗞嗞”的聲響,迅速膨大漸至金黃,像極了一條條遊動的小魚兒。春天的綠色半掩在酥脆金黃的麵糊里,夾起一個,放入口中慢慢咀嚼,“咔嚓、咔嚓”,麵粉的韌和香椿梗的脆,讓人欲罷不能,真是美味才下舌尖,卻又上心頭。

  走上工作崗位后,回家時間少了,而香椿就像蔬菜裡的曇花,一年間只現半月光景,所以難得品嘗到香椿的滋味。而香椿上市時間短,價格金貴,被稱為蔬菜中的“愛馬仕”。後來讀了一些書發現,香椿在我國很早就有記載,是不折不扣的本土植物。莊子在《逍遙遊》中寫道:“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高大繁茂的椿樹,古人視其為長壽的象徵,把它拿來比喻父親,父母都健在稱為“椿萱並茂”。

  中國人食用香椿歷史長達數千年。早在漢代食椿習俗就已遍佈大江南北,至唐宋食椿更盛。北宋文學家蘇轼在《榛名》一詩中寫道:“豈如吾蜀富冬蔬,霜葉露芽寒更茁。”這裡的芽就是指的香椿芽。

  “春霖霎霎潤芳華,院外香椿吐嫩芽。”香椿,從遙遠的時光中穿行而來,平淡樸素中容納著萬般精彩。它撫慰過曾經的清苦貧瘠歲月,又在如今富足的時光里成為人們心頭難舍的追憶,帶給無數漂泊在外的遊子縷縷鄉愁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