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安徽日報
皖南人文山水生態旅遊線路做活生態與人文,找到流量密碼,拓展“文旅+百業”——
從“最美環線”,看文旅融合的“景深”
■ 本報記者 吳江海
皖南“川藏線”涇縣桃嶺公路“六道彎”,漫山遍野斑斕色彩,吸引眾多遊客體驗“網紅天路”的險峻和幽美。(資料圖片)本報記者 李博 攝
錦繡龍川。 本報通訊員 唐祖懷 攝
薈萃自然景觀與文化遺產的皖南人文山水生態旅遊線路,在群峰疊翠與粉牆黛瓦之間,做活生態與人文,拓展“文旅+百業”,呈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精彩畫卷,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紛至遝來,透過這條“最美環線”,看到安徽文旅融合、產業富民的“景深”。
薈萃生態資源
去年9月,皖南人文山水生態旅遊線路入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文化和旅遊部聯合發佈的14條特色生態旅遊線路。該線路以環形串聯了黃山、九華山、齊雲山、敬亭山、巨集村、塔川、牯牛降、平天湖、升金湖等眾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中國傳統村落,薈萃了安徽最精華的文化旅遊生態資源,堪稱“最美環線”。
以生態為形、山水為骨、人文為魂,這條線路上山地森林景觀、湖泊濕地景觀、歷史文化、傳統村落、特色美食諸多要素兼具。沿途重巒疊嶂的山水景觀、雲霧繚繞的奇松怪石、碧波蕩漾的蔥翠竹海、古樸悠久的徽州古村、煙火繚繞的文化名山、生機盎然的水韻濕地、山水交融的旅遊風景道,融合了自然景觀與文化遺產。
線路的核心,無疑是集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於一身的黃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二次到訪,留下了“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的感慨。在這裡,用手機隨手一拍,都是一張唯美的“明信片”。
在這條線路上,黟縣西遞、巨集村是世界文化遺產地,也是中國鄉村旅遊的重鎮。徽派建築、徽州民俗、徽菜美食、徽州民宿等徽州文化元素,濃縮於古樸的村落之中;關於美麗鄉村的所有想像和追問,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齊雲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天開神秀皆自然。“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敬亭山這座“江南詩山”,屬於這條線路上“最文化”的低調存在;而屯溪老街、屯溪河街、黎陽in巷,集成了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全要素,是古老與年輕、經典與時尚的結合,品徽州臭鱖魚、聽江畔音樂會,體驗古法造紙無疑是旅途中最浪漫、最生活的記憶。
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平天湖國家濕地公園等生態景觀,是大自然饋贈這條線路的一份特別的禮物。看白鷺翩翩起舞、乘竹筏漂流垂釣,親近自然、物我兩忘。還有,走進牯牛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能感受到生物多樣性的神奇與珍貴;來到塔川國家森林公園,能領略到“天氣氣候景觀觀賞地”的自然之美與歲月靜好;漫步廣德市竹鄉畫廊,聽竹子與風的低語,感悟藝術的氣息與氣質。
綻放人文魅力
人文、山水、生態,書寫了“詩與遠方”,讓皖南人文山水生態旅遊線路聲名遠揚,也給沿線群眾帶來了顏值變產值的實惠。
“這條線路資源最多、品位最高、影響最大,是黃山市發展全域旅遊的重要支撐。”黃山市林業局局長方蓉艷介紹,以黃山風景區、西遞巨集村兩大世界遺產為核心,輻射了周邊古村落群,形成了文化體驗、攝影寫生、非遺展示、旅居康養等旅遊業態;在新安江百里畫廊,春有油菜花海,秋有紅葉漫山,兩岸茶園、枇杷林與白牆黛瓦的古村錯落有致,沿途可體驗魚龍舞、綿潭戲表演、九砂曬秋、枇杷採摘等原生態農家生活,領略徽州文化精髓。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在黃山市,徽州魚燈是今年春節最具代表性的年味符號。春節之前,以魚燈為主角的歙縣瞻淇“村晚”熱鬧舉行,在2個多小時的網路直播中,僅魚燈表演隊隊長鄭冬蛟的直播間就湧入了274.7萬觀眾觀看。而在正月初二,瞻淇這個古村一下子湧入2.6萬輛自駕車。數據顯示,瞻淇村春節假期接待遊客7.3萬人次,同比增長457%,同步帶動了村裡的餐飲、民宿等生意。
今年,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聯合抖音公益發起非遺賀新春活動,選取徽州魚燈作為春節非遺民俗重點推介,其中春節期間抖音話題“遇見千年魚燈”,播放量突破4.6億次。
為看一條“魚”,奔赴一座城。在美團旅行公佈的2025年春節“十大非遺熱門玩法”中,“去歙縣看魚燈”排名第五。去哪兒旅行發佈的數據也顯示:今年春節假期,歙縣酒店訂單量增長3倍,入圍增幅最高的Top10縣城。歙縣文旅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僅魚燈及衍生文創產品銷售額便達120萬元,成為文旅消費的“第二增長點”。
徽州魚燈的出圈,給黃山市發展文旅產業打開了新的方式。大刀舞、疊羅漢、板凳龍、跳鐘馗等非遺鬧新春活動,增添了獨特的徽州年味,也成為吸引遊客的“流量密碼”。
黃山市圍繞“非遺賀新春 在徽州過大年”主題,聚焦“山水村夜”文旅座標系,豐富假日產品供給,推出“嬉燈接福”“新春奇妙夜”等各類非遺年俗活動520餘場,上榜攜程平臺非遺熱門目的地。數據顯示:春節假期,黃山市各景區點共接待遊客331.4萬人次、同比增長38.31%,其中過夜遊客61.15萬人次、增長16.5%。
“百業”風生水起
皖南生態旅遊的發展,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照進現實,推動當地村民從“守青山”邁向“富口袋”。
黃山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程燕介紹,該市積極發展民宿產業,打造了黟縣巨集村、屯溪區三江口、徽州區西溪南等一批“徽州宿集”。目前,黃山市各類民宿已發展至3200余家,年接待遊客超過440萬人次,綜合效益達160億元,成為全國首批9個民宿產業發展示範區之一。同時,打造特色國學、勵志傳統技藝、新安山水等四大板塊研學旅遊線路,發佈自然生態、科普教育、人文歷史、實踐教育四大主題研學產品,僅去年前三季度就接待研學遊客380萬人次。
皖南川藏線被譽為全國最美自駕路線,10年來沿線累計接待遊客超2000萬人次,沿線民宿增長至600余家,從事旅遊服務的人員達到4000餘人。今年1月18日,涇縣旵山月亮灣滑雪樂園正式運營,春節假期遊客接待量達8000人次。
如今,皖南人文山水生態旅遊線路沿線各地積極推進“文旅+百業”“百業+文旅”,文旅與體育、科技、醫療等加快跨界融合,各類新興業態和場景風生水起,推動了鄉村全面振興。
發展生態旅遊,前提是生態保護。在皖南人文山水生態旅遊線路沿線,各地紛紛探索和創新生態保護與旅遊開發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黃山風景區最早實行景點“輪休制”,對熱門景點定期封閉輪休,並公佈景區最大承載量;新安江流域在全國率先推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打造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樣板區。同時,各地還推出無人機巡檢森林防火、AI系統實時監控遊客密度、無人機運輸配送等舉措,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干擾。
從“藏在深山人未識”到“生態旅遊目的地”,皖南人文山水生態旅遊線路啟動了沉睡的山水資源,探索出一條文化傳承、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並行的道路。安徽的實踐表明,當傳統村落與現代理念相遇,當自然之美與人文智慧交融,綠水青山終將成為永不枯竭的“幸福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