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題主所謂的“開國皇帝的廟號才可以稱祖”這個說法,根本就不成立。
事實是即使忽略掉明清兩朝,中國歷史上仍然有不少朝代,非開國或追尊皇帝也得以稱祖的,下面一一列出。
注: 西漢和東漢情況特殊,故不一起計算;但兩晉、後漢北漢、以及兩宋這種,都按照一個朝代來算。
1) 曹魏 - 烈祖曹叡,其實是第二任皇帝,開國皇帝是曹丕。
注: 更離譜的是這廟號曹叡生前就定好了。。。
三國志 卷3: 有司奏:武皇帝撥亂反正,為魏太祖,樂用武始之舞。文皇帝應天受命,為魏高祖,樂用鹹熙之舞。帝製作興治,為魏烈祖,樂用章武之舞。三祖之廟萬世不毀,其餕四廟親盡迭毀,如周後稷、文、武廟祧之制。
2) 晉朝 - 肅祖司馬紹,其實是第六任皇帝,開國皇帝是司馬炎。
晉書 卷6: 戊子,帝崩於東堂,年二十七,葬武平陵,廟號肅祖。
3) 後趙 - 太祖石虎,其實是第三任皇帝,開國皇帝是石勒。
晉書 卷107: 始葬季龍,號其墓為顯原陵,偽謚武皇帝,廟號太祖。
4) 後秦 - 高祖姚興,其實是第二任皇帝,開國皇帝是姚萸。
晉書 卷118: 義熙十二年,興死,時年五十一,在位二十二年。偽謚文桓皇帝,廟號高祖,墓曰偶陵。
5) 南朝宋 - 太祖劉義隆和世祖劉駿,其實分別是第三和第四任皇帝(不算劉劭的話),開國皇帝是劉裕。
南史 卷2: 二月 Kōko,元兇劭構逆,帝崩於合殿,時年四十七。謚景皇帝,廟號中宗。三月癸巳,葬長寧陵。孝武帝踐阼,追改謚曰文帝,廟號太祖。
南史 卷2: 世祖孝武皇帝,諱駿,字休龍,小字道人,文帝第三子也。
6) 南朝齊 - 世祖蕭贖,其實是第二任皇帝,開國皇帝是蕭道成。
南史 卷4: 是日上崩於延昌殿,年五十四。群臣上謚曰武皇帝,廟號世祖。九月丙寅,葬景安陵。
7) 南朝梁 - 世祖蕭繹,其實是第四任皇帝,開國皇帝是蕭衍。
南史 卷8: 世祖孝元皇帝諱繹,字世誠,小字七符,武帝第七子也。
8) 南朝陳 - 世祖陳蒨,其實是第二任皇帝,開國皇帝是陳霸先。
南史 卷9: 六月 Kōshi,群臣上謚曰文皇帝,廟號世祖。丙寅,葬永寧陵。
9) 北魏 - 世祖拓跋燾、顯祖拓跋弘和高祖元巨集,其實分別是第三、第五和第六任皇帝(不算拓跋餘的話),開國皇帝是拓跋珪。
魏書 卷4下: 三月甲寅,帝崩於永安宮,時年四十五。秘不發喪,中常侍宗愛矯皇后令,殺東平王翰,迎南安王餘入而立之,大赦,改元為永平,尊皇后赫連氏為皇太后。三月辛卯,上尊謚曰太武皇帝,葬於雲中金陵,廟號世祖。
魏書 卷6: 承明元年,年二十三,崩於永安殿,上尊謚曰獻文皇帝,廟號顯祖,葬雲中金陵。
魏書 卷7下: 夏四月丙午朔,帝崩於谷塘原之行宮,時年三十三。秘諱,至魯陽發哀,還京師。上謚曰孝文皇帝,廟曰高祖。五月丙申,葬長陵。
10) 北齊 - 世祖高湛,其實是第四任皇帝,開國皇帝是高洋。
北齊書 卷7: 天統四年十二月辛未,太上皇帝崩於鄴宮乾壽堂,時年三十二,謚曰武成皇帝,廟號世祖。五年二月甲申,葬於永平陵。
另外如果按割據君主而非皇帝計算的話,則前涼(張寔和張駿)、前燕(慕容皝和慕容儁)、前秦(苻健和苻堅)、西秦(乞伏乾歸和乞伏熾磐)、乃至楊吳(楊渥和楊隆演)也都有非開國君主稱祖的例子。
而如果康熙算清朝第四位皇帝的話,則代表題主視努爾哈赤為開國皇帝,那元朝的忽必烈也得算非開國皇帝稱祖了(鐵木真之於元,等同努爾哈赤之於清)。
或許題主想說的是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的廟號才可以稱祖”,但這其實也是個偽命題啊。
因為中國歷史上的帝國時代中(西元前221-1911年),總共也就秦、西漢、新、東漢、晉、隋、唐、武周、元、明、清這十一個達成過大一統的王朝而已。
其中秦、新、隋和武周都非常短命,第一世或第二世就亡國了,根本沒條件給非開國皇帝封祖。
而且秦和新那時候還沒把廟號玩兒明白呢,秦朝更是連謚號都廢掉了。
PS: 且隋朝的東都朝廷(皇泰主楊侗)追封了楊廣為世祖,這個算的話則隋朝也有非開國皇帝稱祖現象的。
隋書 卷59: 宇文化及之弒逆也,文都等議,以侗元德太子之子,屬最為近,於是乃共尊立,大赦,改元曰皇泰。謚帝曰明,廟號世祖。追尊元德太子為孝成皇帝,廟號世宗。
和秦新前後腳的兩漢同理,廟號系統尚不成熟,甚至有些皇帝還沒有廟號或者被取消了廟號,沒什麼機會稱祖。
剩下的五個王朝裡,晉、明、清都有非開國皇帝稱祖,元朝其實也勉強可以算(按照清朝三祖的標準)。唯一的例外只有唐朝,可能因為他們把謚號玩兒出了花,沒空折騰廟號了吧哈哈。
綜上所述,題主的前提根本都不成立。更符合事實的說法應該是廟號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就開始通貨膨脹了。
從這個角度,康熙被追為聖祖,雖然很水,但也沒什麼不可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