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前期投降的人基本沒事後期於禁投降關羽卻遭到曹丕蔑視?
更新于:2025-03-26 04:34:15

個人看法,答案應該就在結合裴注的《三國志》五子良將傳中。

這裡有兩個部分很反常:其一是曹丕對於禁的處罰,其二則是曹丕對朱靈的封賞。

三國志 卷17: 文帝踐阼,權稱籓,遣禁還。帝引見禁,鬚髮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帝慰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拜為安遠將軍。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子圭嗣,封益壽亭侯。謚禁曰厲侯。

三國志 卷17裴注引《魏書》曰: “昔荀林父敗績於邲,孟明喪師於殽,秦晉不替,使復其位。其後晉獲狄土,秦霸西戎,區區小國,猶尚若斯,而況萬乘乎?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其復禁等官。”

三國志 卷17裴注引《魏略》曰: 文帝即位,封靈鄃侯,增其戸邑。詔曰:‘將軍佐命先帝,典兵歷年,威過方邵,功逾絳灌。圖籍所美,何以加焉?朕受天命,帝有海內,元功之將,社稷之臣,皆朕所與同福共慶,傳之無窮者也。今封隃侯。富貴不歸故鄕,如夜行衣繡。若平常所志,原勿難言。’靈謝曰:‘高唐,宿所原。’於是更封高唐侯,薨,謚曰威侯。”

於禁這裡,如果真的只是曹操對他有怨念,曹丕是不至於如此對待他的(明面上官復原職,私下裡隱誅)。

畢竟水淹七軍后投降關羽的魏將可遠不止一個於禁,光被《晉書》和《裴注》點名“表揚”了的,就至少還有以下高官:

1) 浩周 - 曾任職徐州刺史,兵敗時是於禁護軍。

三國志 卷47裴注引《魏略》曰:浩周字孔異,上黨人。建安中仕為蕭令,至徐州刺史。後領護於禁軍,軍沒,為關羽所得。權襲羽,幷得周,甚禮之。

2) 東裡袞 - 曾任職南陽郡太守,兵敗時是於禁軍司馬。

三國志 卷47裴注引《魏略》曰: 初東里袞為於禁軍司馬,前與周俱沒,又俱還到,有詔皆見之。帝問周等,周以為權必臣服,而東里袞謂其不可必服。

3) 胡修 - 兵敗時任職荊州刺史,主動投降關羽。

4) 傅方 - 兵敗時任職南鄉太守,主動投降關羽。

晉書 卷1: 帝又言荊州刺史胡脩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並不可居邊。魏武不之察。及蜀將關羽圍曹仁於樊,於禁等七軍皆沒,脩、方果降羽。

這還沒算想投降,但被龐德殺了的董超董衡呢。

三國志 卷18: 將軍董衡、部曲將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斬之。

另外要知道,所有上述記載都是因為這老幾位還有別的故事(東里袞和浩周是關係到孫權套路曹丕,胡修和傅方是為了顯示司馬懿有先見之明),不得不提。至於其他人,《三國志》是直接用一句“諸將”就把大家全隱掉了。

三國志 卷17: 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

可見在當時,沒投降的龐德才是異類。

所以其實曹丕最初對於禁等人的待遇才是合理的,就是把失利歸因於天災,然後官復原職,既往不咎。

三國志 卷17裴注引《魏書》載制曰:“昔荀林父敗績於邲,孟明喪師於殽,秦晉不替,使復其位。其後晉獲狄土,秦霸西戎,區區小國,猶尚若斯,而況萬乘乎?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其復禁等官。”

更何況曹丕也並未冷落同樣失節的浩周和東裡袞(直到後來因為在孫權稱臣上被忽悠慘了才不用浩周)。

三國志 卷47裴注引《魏略》曰: 帝既信權甘言,且謂周為得其真,而權但華偽,竟無遣子意。自是之後,帝既彰權罪,周亦見疏遠,終身不用。

只單純針對了於禁而已。

再說朱靈,你如果唯讀《三國志》,哪怕讀個一百遍,也看不出來他哪裡配得上“威過方邵,功逾絳灌。圖籍所美,何以加焉?”的稱讚。唯一合理的解釋,只能是朱靈站隊了曹丕,是曹丕的人。

那就巧了,於禁最有名的事蹟之一,就是聽曹操指示奪了朱靈的兵權。

三國志 卷17: 太祖常恨朱靈,欲奪其營。以禁有威重,遣禁將數十騎,賚令書,徑詣靈營奪其軍,靈及其部眾莫敢動;乃以靈為禁部下督,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

另外219年時,還有曹操欲派曹植援助曹仁的記載。

三國志 卷19: 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

此事在水淹七軍之前還是之後,沒有定論。個人看法是在之前(因為水淹七軍之後局勢已經很危急,曹操都準備自己去了),如此則曹操的原計劃應為於禁和曹植一起援助曹仁,由於禁來輔佐曹植。

無論如何,在曹丕眼中,於禁是站在自己對立面的。

而曹丕這個人,和法正有點兒像,就是恩怨分明,“一餐之德,睚眦之怨,無不報復”。

正如朱靈對他有恩(結合史料,大概率和平程昂亂有關),得到了厚賞一樣;於禁得罪過他,就被他蔑視到殺人誅心了。

這就是同一件事兒的兩面而已。

PS: 當然,於禁人緣不好和人設崩壞應該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至少曹丕收拾他的時候大家都是看笑話,應該沒有人替他說情。

三國志 卷17: 然以法禦下,不甚得士眾心。

三國志 卷17: 太祖聞之,哀歎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同樣都是曹丕恨的人,鮑勛和楊俊這方面就比於禁強。

三國志 卷12: 太尉鐲繇、司徒華歆、鎮軍大將軍陳群、侍中辛毗、尚書衛臻、守廷尉高柔等並表‘勳父信有功於太祖’,求請勛罪。帝不許,遂誅勳。勛內行既脩,廉而能施,死之日,家無餕財。后二旬,文帝亦崩,莫不為勛歎恨。

三國志 卷23: 俊雖並論文帝、臨菑才分所長,不適有所據當,然稱臨菑猶美,文帝常以恨之。黃初三年,車駕至宛,以巿不豐樂,發怒收俊。尚書僕射司馬宣王、常侍王象、荀緯請俊,叩頭流血,帝不許。俊曰:“吾知罪矣。”遂自殺。眾冤痛之。

但看看鮑楊二人的結局,也應該可以發現:對於非宗室來說,只要曹丕真的想搞死你,再多人求情也沒卵用。

所以於禁最大的問題,還是得罪了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