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各國都有自己的歷史,但在歷史記載這塊,中國確實有睥睨一切的實力,畢竟對於中國這種自古就習慣於把字刻在龜甲、牛骨、石頭、竹簡上老牌記帳仙人而言,他們的史籍略顯單薄,這也就導致很多時候外國的歷史需要從中國史書中找對應的地方。
其實東亞諸國在史籍方面還是比較先進的,中國和東亞諸國各有各的史書體系,同一件事有互相映照的地方,某個記載如果只出現在中國的某一處可能你會懷疑,但如果再在外國某個地方發現另一個角度的記載就能夠印證這個事情,這也是一個很好玩的事,就像明朝的舊港宣慰司這種讓人糾結的東西,居然會在琉球的史料檔案裡留下記載,誰會想到呢。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上世紀的時候中國從周邊國家的史書中析出了不少中國歷史,最著名的應該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這書是吳晗從1930S開始做的一項工作,到60S基本完成,然後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成為中國學界研究明清中朝關係史最重要的參考資料之一。
類似於這種基礎性工作其實還有一些,比如從越南那邊找。
越南的史書也不少,著名的比如《大越史記全書》,以及不下十多個版本的《大越史記續編》,甚至還有《大南實錄》這大部頭的東西,但這些書基本都是十四世紀之後編寫的,也就是當了幾年明朝交阯布政司之後。之前的也有,比如有本叫《安南志略》的,創作於中國的元朝時期,所以收錄了大量元朝給安南的詔書之類的東西。不過整體而言,越南的史籍尤其是五代時期從中原政權脫離出去之後,到後黎朝建立者四百多年的歷史,是極為缺乏的。2015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廣西民族大學王柏中教授的《中國西南邊疆相關史料輯》。王柏中是博士生導師,從事的也是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少數民族史、越南史等方向,但這本書的品質吧……一言難盡,一言難盡,畢竟對於一本連句讀和異體字都弄不明白的書,你很難去評判它的價值。也不知道這書是怎麼列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特備委託專案、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學術出版資助專案的。
類似於這種從一個國家的史書中摘抄出另一個國家的史料這事,中國的條件得天獨厚,忘了從哪兒聽說過一個事是中國從史書中摘抄出了某個中亞國家歷史作為禮物送了過去,然後他們的信史直接拉長了好幾百年。還有一本《明實錄北韓資料輯錄》,是跟《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反著來的,有段時間我個人閑著沒事仿著這個從《明實錄》里摘出來一本《明實錄交阯布政司資料輯錄》出來。
還有一些書,因為某些原因外國找不著了,結果從中國這兒找到了,比如有一本叫《大越史記》的,是越南陳朝編寫的,但這本書丟了,留下來一本叫《越史略》的刪節版,是目前越南最古老的史書之一,而這本書是被收錄到《四庫全書》裡的。
不過還有一本就彌足珍貴了,因為它是越南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地方誌——永樂《交阯總志》。
明朝很重視地方誌的修纂工作,永樂十年官方頒布《舒施傳奇》十六條,永樂十六年又頒布《纂修志書凡例》二十一條作為纂修地方志的體例、原則、格式,所以明代方志數量很可觀,有學者統計留下名字的明代方志一共有2892種,可惜流傳下來能見到的不足三分之一。永樂五年平滅安南,設交阯布政司,所以當時交阯也按著這個格式修纂了本地的方志。
明宣德四年,楊士奇編訂《文淵閣書目》,其中新志“往”字型大小第三櫥,有《交阯通志》《交阯總志》以及交阯交州府等十六個府的府志,有些府因為內容太過單薄所以兩個或者三個合在一起,比如《新平順化昇華三府志》一冊,還有一本《廣威、嘉興、歸化、宣化、演州五州志》,這些書在《明史藝文志》上並沒有開列,所以它們很長時間都不被人知道,更可惜的是這些書都沒有了——除了《交阯總志》
知道《交阯總志》這本書的中國和越南人幾乎都以為這書沒有了,可巧,法國人在1932年的時候不知道從哪兒弄了本不知道叫什麼的越南方志,於是整理出版的時候按著《安南志原》出版的,這也是一本散佚不可見的越南歷史上的書籍,也怪不得弄混。
這書直到後來才被中國的學者研究出來,其實這本題為《安南志原》的書是兩本,一本是明末清初廣西人高熊徵個人編修的《安南志紀要》,另一本則是《交阯總志》。全書嚴格按照永樂十六年頒布的修志凡例而來,大概纂修於永樂十七年,有可能是黃福主持編修的,書中大量引用當地府州縣的檔案報表,所以數據彌足珍貴,甚至還有作戰露布、榜文原文,都是目前極難見到的有關交阯的史料。
所以,這是一本從越南找到的中國失傳的記載越南的書籍。
廣西師範大學曾組織人在2019年去越南河內影印了這本書,可惜目前市面上仍然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