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荊門日報
□李開周
《哪吒2:魔童鬧海》爆火,上映不足一月,衝上全球電影票房第五,印度網友表示與有榮焉,稱哪吒來自印度神話。確實,哪吒原為印度佛教護法神,與佛經一起傳入中國。但在傳播過程中,哪吒形象迅速本土化,從成人變成兒童,從可怕變得可愛,從有爹沒娘變得父母雙全,還多出兩個有出息的哥哥。
哪吒原名“那羅鸠婆”
眾所周知,佛教誕生於印度,在漢朝傳入中國,此後千餘年裡,各種版本的佛經陸陸續續譯成中文。東漢時期,印度北部(一說尼泊爾)出了一位佛學大師馬鳴,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寫了一部傳記。到了南北朝時期,印度僧人曇無讠來到中國,將馬鳴撰寫的傳記譯成中文,取名《佛本行經》(又名《佛所行讚》)。正是在《佛本行經》裡,哪吒的形象初露端倪。
《佛本行經》開篇,淨飯國王喜得貴子(即釋迦牟尼),一群婆羅門到場祝賀:“今王生太子,設眾具亦然。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鸠婆。一切諸天眾,皆悉大歡喜。”今天國王生下太子,就像當年毗沙門天王生下那羅鸠婆,所有的神仙都非常高興。毗沙門天王是誰呢?他是佛教傳說中的人物,威力無邊,善降邪魔。那羅鳩婆是誰呢?就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也是哪吒形象的源頭。
進入隋朝,又有一部佛經譯本《毗沙門天王品》問世。在這部經書裡,毗沙門天王擁有九十多個兒子,其中最有神通的兒子叫那吒俱伐羅,而這個那吒俱伐羅就是那羅鸠婆。同一個人怎麼會有兩個名字呢?這是因為漢語讀音在不斷變遷,假如按現代普通話來音譯,毗沙門天王這個最有神通的兒子應該叫“那拉俱瓦拉”或者“那拉庫拔拉”,而隋朝人按照當時的漢語讀音給譯成“那吒俱伐羅”,簡稱“那吒”。
到了宋朝,哪吒的名聲更加響亮,關於他的傳說也更加生動。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寫過一首詩,題目就叫《那吒》,該詩前半部分寫道:“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右舉。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父略相似。”北方毗沙門天王有一個狂妄的兒子,只認佛陀,不認父親,佛陀見他難以教化,就賜給他爹一座寶塔,他見了佛塔只有跪拜,就跟跪拜父親一樣。我們知道,《西遊記》裡也有哪吒拜塔如拜父的情節,而從蘇轍此詩可以看出,哪吒的叛逆形象至少在宋朝就定型了。
明朝嘉靖年間,《西遊記》橫空出世,作者可能覺得使用兩個口字旁的名字感覺更規整,將過去通行的那吒改成了哪吒。然後在隆慶年間或者萬曆年間,《封神演義》也橫空出世,該書作者繼承《西遊記》的寫法,也把那吒寫成哪吒。在這兩部小說的影響下,哪吒的名字終於定型。
從三頭八臂到三頭六臂
《水滸傳》的誕生時間比《西遊記》更早,這部書描寫梁山一百單八將,其中一將是“八臂哪吒”項充。您可能會奇怪,《哪吒2:魔童鬧海》里的哪吒PK大反派無量仙翁時,不是現出三頭六臂嗎?怎麼會有個八臂哪吒?
其實哪吒最初就是八臂。北宋僧人元易詩雲:“三尺杖子攪黃河,八臂那吒冷眼窺。”南宋僧人慧元詩雲:“八臂那吒攔得住,和聲撲碎五須彌。”可見在宋朝人心目中,哪吒施展神通時,能長出八條胳膊,而不是六條。
明朝初年成書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怎樣描寫哪吒形象呢?“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磐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身高六丈,頭戴金輪,三個腦袋,九隻眼睛,八條胳膊,嘴裏吐出青雲,腳下踩著磐石,手裡拿著佛教戒律,可以呼風喚雨。您瞧,此時的哪吒仍舊是八條胳膊。
然而,三個腦袋應該搭配六條胳膊,三頭八臂無論如何都違背咱們中國人的思維。到《西遊記》和《封神演義》問世時,中國小說家便大刀闊斧地砍掉了哪吒多餘的兩條胳膊,不搭調的三頭八臂終於變成更靠譜的三頭六臂。
金吒、木吒來自何方
《西遊記》和《封神演義》裡的哪吒有兩個哥哥,大哥叫金吒,二哥叫木吒。這兩個哥哥也出現在《哪吒2:魔童鬧海》,那是玉樹臨風的兩個帥哥,名字同樣是金吒和木吒。其實木吒本來叫“木叉”,並非毗沙門天王的兒子,而是唐朝和尚僧伽大士的弟子。
宋朝《高僧傳》記載,唐高宗時期,泗水流域鬧瘟疫,死了很多人,恰好西域和尚僧伽來華,去泗水救治病人,一時間聲名大振,人稱“泗州大聖”。僧伽大士有三個弟子,分別叫慧俨、惠岸、木叉,其中木叉最有名,繼承了僧伽大士的衣缽,被唐朝皇帝塑像供養。
唐朝人崇信毗沙門天王,宋朝人則崇信僧伽大士,將其當成觀音化身,甚至當成觀音本尊。北宋後期開封寺廟為觀音塑像,往往按僧伽大士的畫像塑造,讓僧伽弟子木叉隨侍在旁。久而久之,老百姓便把木叉當成了觀音弟子。
再說哪吒的大哥金吒,此人原本叫“軍吒利”,最早見於唐朝佛經注本《仁王般若經疏·護國品》,全稱是“軍吒利金剛”。從唐朝到元朝,為虛空藏菩薩做護法的軍吒利金剛漸漸演變成“軍吒”,為僧伽大士做弟子的木叉漸漸演變成“木吒”。這時候就有人突發奇想:咦,軍吒、木吒、哪吒,好像是哥仨啊,哪吒三太子排行老三,他哥哥是誰啊?肯定是軍吒、木吒嘛!
古人迷信五行,講究金木水火土,二哥木吒是木,大哥軍吒的名字怎麼看怎麼不協調,所以在《西遊記》和《封神演義》里,軍吒又演變成了“金吒”。至於哪吒,名氣實在太響亮,不方便改成火吒、水吒什麼的,那就照舊吧。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