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大連晚報
哈佛的一位心理學家曾說:“人生大多數的痛苦,都不是別人給你造成的,而是你跟自己過不去。”
仔細想想,確實如此。
亦舒作品《悠悠我心》中的胡先生,本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靠著自己的努力,一路升職為銀行部經理,年薪百萬。
不只工作體面,他的家庭也非常幸福,妻子溫柔體貼,女兒可愛聰明。在外人看來,他簡直是人生贏家。可胡先生卻並不滿足,他常感慨自己的房子不夠氣派,又總埋怨吃穿不夠奢華,連妻子和女兒在他眼裡,也越發不順眼。在慾望的驅使下,他忍不住利用職務之便,為別人審批大額貸款,謀求利益。在別人的巴結下,他可以免費周遊世界,保險箱裡裝滿現金,家裡的櫥櫃堆滿了高檔酒。隨著不義之財越聚越多,他的慾望也越來越大,不僅有了外遇,還在國外購置了豪宅,堂而皇之地背叛家庭。
然而,他貪污的事很快東窗事發,不僅身敗名裂,妻子也決定與他離婚,他最終帶著悔恨死在監獄。
因為想要的太多,就難免要為慾望奔波,透支自己的身心;因為欲壑難填,難免會心生不滿,弄丟眼前的幸福。
霍奇·柴爾德曾提出“情緒勞動”的概念,當我們陷入負面情緒無法自拔,所消耗的能量與體力勞動無差,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耗。
內耗就像是情緒的黑洞,一旦邁入,就會吞噬我們的能量,消磨我們的意志。
央視主持人白岩松,在許多觀眾的心裡,是新聞主持界的標杆人物。電視台規定主持人念錯字就要罰款,有一次他不小心被罰,便久久不能原諒自己,心理壓力過大導致他生活中很難開口講話,只能用筆和妻子交流。有時他費盡心思策劃的節目被否決,儘管上級和他解釋了原因,他依然會翻來覆去地琢磨,連續幾個月睡不好覺。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他患上了抑鬱症,僅僅52歲就滿頭白髮。
由於內耗的折磨,他再也無力應對繁雜的工作,徹底停工調整自己。停工的一年裡,他不再和自己較勁,而是坦然地接受了現狀,快樂時就出門旅遊,煩惱時就讀書跑步。在遠離工作,與自己對話的一年中,他的心結逐漸被打開。
再次回歸的他,能坦然地面對自己,依然保持犀利卻不再尖銳敏感,他的轉變收穫了更多觀眾的喜愛。
人生多歧路,我們究竟能走向哪裡,終究是由內心所決定的。
慾望纏身時,及時清空杯子,方能卸下心頭的包袱;思慮裹挾時,學會放空精神,便能踏出內耗的怪圈。文 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