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風的“五官開放”
更新于:2025-03-26 03:57:23

本文轉自:福建日報

□王炳根

郭風一生致力於散文、散文詩和兒童文學創作,出版作品五十多部,創作生涯超過七十載。他的兒童文學作品,猶如一座豐富的寶藏,蘊含著無盡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教育價值。從早期充滿童趣與詩意的童話詩,到後期融合自然、哲理與人文關懷的散文,郭風始終以兒童的視角和心靈去感知世界,用文字描繪出一個個充滿奇幻與美好的世界。他的作品不僅在當時廣受歡迎,而且對後世的兒童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兒童文學獨特的表現形式,是他的文體創造。童話+詩、童話+散文、童話+散文詩、童話+故事等文體,所創作的童話詩、童話散文、童話散文詩、童話故事等兒童文學作品,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得到文學界與學界的認可。文體創造並不一定基於生活,但是,兒童文學缺少了對生活細微的感受,不可能引起孩子的興趣。郭風以新奇的藝術形式吸引孩子,而以敏感、細微的藝術感覺觸動孩子。在形式創新上,他像魔術師般地出新出奇,而在感覺方面,他實行的是“五官開放”。

中國兒童文學歷來注重寓教於樂,但傳統文本中感官描寫常服務於道德訓誡,感官體驗的獨立性較弱。郭風的創作突破這一框架,提出兒童文學應如兒童的眼睛,以感官觸摸世界的“五官開放”理論。他通過五感聯動的敘事策略,將自然、生活與幻想編織成可感可觸的文學世界,使兒童在沉浸式體驗中完成認知與情感的啟蒙。

郭風最初提出“五官開放”理論是1961年底在中國作家協會福建分會會員大會上的發言:“我們在生活中,也得有自己的獨特的觀察生活的方法。我說過,到生活中,要開放‘五官’,要把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各方面的感覺器官統統開放起來觀察:周圍的人和物以至領略自然界的各種聲、色、味。”他強調到生活中要全方位動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感官去感知周圍人與物、領略自然界萬象。這意味著打破單一感知局限,將生活的豐富性、立體性全方位捕捉。視覺上捕捉色彩、形態;聽覺聆聽自然聲響、人間話語;觸覺感受質地、溫度;味覺品味生活酸甜苦辣;嗅覺嗅探芬芳與氣息。如此一來,創作者筆下的世界不再扁平,而是充滿細節、層次與動感。

兒童視覺,即站在兒童視角,用他們未經雕琢、天真無邪的五官感受來創作。孩子眼中的春天,花朵更鮮豔,鳥鳴更清脆;孩子觸摸溪水,感受的清涼更沁人心脾,這與成人的鈍化感知截然不同。以兒童視覺為起點,能精準喚起兒童閱讀共鳴,引領他們走進文學殿堂探索奧秘。

“他們有銀灰色的小傘,有暗灰色的小傘;他們手中有的撐著淡紅和嫣紅的小傘,有的撐著銀灰色上面畫著淡紅斑點的小傘;他們有這麼多好看的小傘,都是松林中小小畫家給他們設計的嗎?在那照著金色陽光的松林裡,有一家頂好的傘店嗎?”這裡,作者將草菇比作撐著的小傘,有“暗灰色的”、有“淡紅和嫣紅的”、有“銀灰色上面畫著淡紅斑點的”,在“金色陽光的松林裡”,排著隊走出去旅行。這個如人般“旅行”的動態描繪,讓兒童彷彿親眼見證一場奇幻森林冒險,草菇們鮮活的形態以視覺的形象躍然紙上,瞬間點亮兒童想像中的童話森林。這裡用的是視覺呈現,色彩與形態的奇幻交織躍然紙上。在郭風的作品中,色彩斑斕的描寫比比皆是。

在聽覺維度上,郭風的作品,總在奏響自然樂章。“這一天夜裡,圓月已經升到溪岸上那棵古老的樟樹的樹梢了。村裡的人,包括小孩子們都睡了。”先寫靜,欲動先靜,之後聽覺佔據了描寫的畫面:這時,田裡的青蛙弟弟們叫道:“咯!咯咯!”……還有一種聲音也加入了這個寂靜小溪的大合唱:那一塊像一隻雞的岩石,也喔喔地叫起來;那一塊像鵝的岩石,連忙把脖子伸進溪水裡漱一漱嘴巴,也嘎嘎地叫著。這個喧鬧的世界,作者不是用觀察,而是以聽覺的描寫來實現,為孩子們奏響一曲夏日溪畔的交響曲。

《鄉笛》中的細膩描寫,則展現了觸覺魅力。將樹葉與麥秸含在嘴裏,輕輕地吹。它的聲音,像春日田野上的微風,柔和而溫暖。手指觸摸著樹葉與麥秸粗糙又帶著韌勁的表面,彷彿能感受到大地的脈搏,那是從泥土裡生長出來的力量。“吹吧。全村的集體的音樂團,我們每人手中有一支麥笛;這裡,那裡,到處吹著麥笛,吹著我們的艱苦的勞作的歌,吹著我們對於幸福的企望的歌吧。”孩子們借文中主角感受,觸摸樹葉與麥秸,粗糙質感傳遞出質樸鄉土氣息,使抽象的鄉土情懷具象化。味覺描寫在郭風的作品中經常出現,他寫豆腐中的兩種香味,豆腐是脆而鬆軟,湯中有淡淡的香菇以及冬筍的甜香,香菇是“淡香”,冬筍則是“甜香”……在孩子們面前,郭風總是會將觸覺、味覺與嗅覺細膩喚醒,給作品以心的靈動。

郭風的感官描寫並非孤立存在,多是以“聯覺”“通感”等手法來實現。在這方面無論兒童文學還是非兒童文學,都十分注重聯覺與通感。他曾說過:“我國古典詩詞以及國外若干意象派、象徵派詩歌中往往採用這種表現手法和技巧。這就是把五官的感覺:視、聽、味、觸以及心理感覺(意感)互相溝通起來描繪。”而聯覺、通感在兒童文學中,則恰恰完成了類比兒童認知世界的混沌性與整體性。在他寫自然的作品中,比如視覺上的絢爛晚霞、奇幻雲朵,觸覺的微風涼意,嗅覺的稻香或花香,聽覺的鳥鳴協同發力,為兒童打造一個身臨其境、可觸可感的童話世界,全方位激發兒童閱讀感知,與自然融為一體。

郭風有深厚的中國古典美學的涵養,他的“五官開放”理論可追溯至中國傳統詩學的“感物說”,但其突破在於將“感物”從士大夫的抒情傳統轉向兒童的生命體驗。同時,對西方兒童文學理論也有回應的效果,他的感官書寫與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論形成跨文化呼應,二者均強調感官經驗對兒童認知發展的奠基作用。

郭風的“五官開放”理論通過感官書寫的文學實踐,構建了一座連接兒童、自然與文化的橋樑。其作品不僅為兒童文學提供了美學範式,更啟示我們:文學教育應從“告訴孩子世界是什麼”轉而“讓孩子自己觸摸世界”,這在AI時代特別重要。

“當年萬里追花季”
“當年萬里追花季”
2025-03-26 03:09:51
航拍天選之城
航拍天選之城
2025-03-26 13: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