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從塞納河邊到嘉陵江畔
——中法現代藝術交流的西南行跡
作者:何桂彥
《光明日報》( 2025年03月23日 09版)
無題(雕塑)焦興濤
仕女(中國畫)林風眠
春風已經甦醒(油畫)何多苓
【藝旅回望】
近期,一場以中法藝術交流為主題的展覽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展覽既展出了徐悲鴻、林風眠、龐薰琹等老一輩留法藝術家的精品力作,也囊括不同時期中法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其中,眾多與重慶相關的作品與文獻,清晰展現出中法現代藝術交流的西南行跡。
時間回溯到1917年。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在北京籌建華法教育會和留法勤工儉學會,為青年學子提供公派赴法留學的機會。1919年,徐悲鴻、林風眠先後抵法,負笈遊學,他們對法國藝術的認知、擇取和轉化,構成了中國現代美術創作與現代藝術教育的兩條基本脈絡:分別以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對中國的藝術創作與觀念進行改良和重塑。
1937年,徐悲鴻隨國立中央大學西遷至重慶。1939年,林風眠經昆明抵渝,居住在南岸區大佛段。在重慶期間,徐悲鴻創作的《巴人汲水圖》《負傷之獅》等作品,以中國傳統繪畫的線性造型和白描手法,結合西方藝術的焦點透視與明暗光影,捍衛其“中國畫改良”的主張。他筆下的學院派歷史畫的巨集大敘事方式,擔起了“以藝救國”的社會責任,而那些以川渝百姓生活為主題的作品,則彰顯了藝術家的現實主義情懷。同一時期,林風眠圍繞嘉陵江風光、京劇人物、仕女、花鳥等主題,深耕彩墨和水墨創作,力求將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觀念與中國傳統藝術、民間藝術的表現手法相融合,其核心思想是“調和中西”。他在對傳統水墨人物的線條、設色的鑽研中,探尋中國繪畫的現代性,其中一些作品不難看出受到保羅·塞尚和法國立體主義風格的影響。得益於對中國傳統藝術的深刻體悟,以及法國藝術的啟迪,藝術先驅們的作品充分結合彼時中國的時代特徵與本土特點,推動了中國美術的現代化與民族化進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美術作品首次應邀集體參加法國春季沙龍美展。其中,四川美術學院極具代表性的鄉土寫實主義繪畫,如羅中立的《父親》、何多苓的《春風已經甦醒》等作品均參展。中國現代美術創作中充滿詩意與野性的西南敘事,以獨具特色的藝術面貌出現在塞納河畔的巴黎大皇宮。作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美術作品在法國的首次集體亮相,該展覽也是對1978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法國十九世紀農村風景畫展覽”的回應,為之後中法兩國的藝術交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八十年代中後期,越來越多的中國藝術家參與到法國的各類藝術活動中。他們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掘與轉化、對時代議題的關切與回應融入各類美術創作中,許多作品在法國廣為傳播,並贏得了廣泛讚譽,表明中法兩國的藝術已然進入了良性互動與對話的階段,而不再僅僅是過去那樣單向度地對西方藝術進行學習與借鑒。
如今,在文化交流頻繁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西南的藝術院校、創作機構與法國的藝術交流愈加深入且精彩。在本次展覽中我們看到,藝術家們的創作媒介從繪畫、雕塑拓展到各類數字藝術、互動裝置等,並在探索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的同時,強調對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與當代轉化。如焦興濤創作的雕塑《無題》,立足於對象徵工業時代的銅、鐵廢品等材料進行形式與語彙的轉換。在表現內容方面,雕塑塑造了極具傳統韻味的武將形象,姿態威武而富有張力;在表現形式方面,各類廢棄金屬材料的穿插與疊加,營造出豐富的層次,頗具法國解構主義藝術風格。同樣是雕塑作品,徐震的系列創作則力求通過對東西方經典雕塑樣式的重組,探討東西方文化與審美的異同。如“異形系列”中的一件作品,將歐洲古典建築中的羅馬柱與西漢彩繪陶舞俑形象相結合,兩者所呈現的共舞狀態,象徵著不同文化的交融。此外,周春芽的《豫園春曉》以丙烯畫的形式描繪了中國傳統園林景觀。丙烯顏料色彩濃郁、厚重,但作品整體卻頗具清雅之感,藝術家巧妙運用中國畫的傳統筆法塑造景物,輕盈、靈動的筆觸勾勒出江南園林的婉約與雅緻,使畫面既具現代藝術美感,又蘊含傳統水墨韻味,讓人耳目一新。
回望中法現代藝術交流的西南行跡,百年間,一代代中國藝術家在開拓與耕耘中推動了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進程,而法國藝術家們始於文化想像的中國行旅,也逐漸促成了中法之間更加深入的文化交流與對話。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從塞納河邊到嘉陵江畔,一幅跨越時間與地域的藝術長卷正徐徐鋪展。
(作者:何桂彥,系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