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郎佳子彧——
麵塑萬象 指間生輝(傳承)
施 芳 楊曉慧
輕揉慢搓,點切刻劃……一個粗眉杏眼、憨態可掬的結界獸頭像漸漸呈現,“不同於傳統人物形象,動漫形象有更誇張的人體比例,更立體的面部結構。”在北京市東城區天鼎218文化金融園的一間工作室里,郎佳子彧(見圖,本報記者施芳攝)坐在一張長條木桌前,端詳著手中剛剛製作的面人。
95后郎佳子彧,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從3歲起在父親指點下學藝,至今20多年。
“而我所最愛的,還是一小組一小組的舊北京街頭小景……”這是作家冰心在《“面人郎”訪問記》中對“面人郎”作品的描述。“面人郎”就是郎佳子彧的爺爺郎紹安,他曾帶著面人走出國門,贏得國際讚譽。
“初學麵塑遇到了很多困難,光做手這個部位就練了兩年。”郎佳子彧回憶,父親總是耐心引導他,一遍遍示範。12歲時,郎佳子彧已經可以獨立創作完整的作品。16歲時,他被北京市民間藝術家協會破格吸收為准會員,18歲轉為正式會員。
“面人起源於漢代,人們把過節時剩餘的面做成有觀賞性的面人,並賦予它特殊的意義。”談起面塑的歷史,郎佳子彧娓娓道來,由於麵團在空氣中很容易發干,需要快速簡潔地造型。捏、搓、揉、掀……先塑造大體形制,再用竹刀點、切、刻、劃,待手腳、頭面、神情等細節有了,最後做發飾、衣裙等。
2021年,郎佳子彧從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畢業,父親建議他,不一定要把捏面人當作職業,把手藝傳下去就好。“身為非遺傳承人,我要做的就是一直堅守下去,把職業、責任、愛好結合起來。”郎佳子彧態度堅決,“當初選擇讀藝術專業研究生就是為了把面人做得更好。”
3/4麵粉和上1/4江米面,燙熟,上鍋蒸,再調上顏色和蜂蜜揉搓……多年來,郎佳子彧一直堅持用“老配方”來製作面人,“這項技藝之所以叫面人,就是因為它的造型、黏性和張力都靠面來完成,所以材料不能輕易改變。”
堅守不代表固守。郎佳子彧將傳統技藝與熱播劇、動漫以及社會熱點相結合,創作出許多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熱映,郎佳子彧花了整整10天,完成了哪吒、敖丙、太乙真人等一系列人物的創作。
為了能讓更多人瞭解這門藝術,郎佳子彧嘗試把作品放到網上,並逐一介紹創作過程。2020年,他在網路平台發佈了第一條短視頻,教網友製作侍女面人,至今已發佈數百個作品,有200多萬粉絲。其中,一條教人們如何捏哪吒的視頻獲得了超過13萬點讚,不少網友評論:“謝謝你守護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把麵塑變成網紅,不容易”……
郎佳子彧家中收藏了700多件面人,其中年頭最久的,便是爺爺的代表作《司馬光砸缸》,已有近百年歷史。通過3D掃描技術,郎佳子彧把150多件藏品數位化,用手機就可以欣賞並傳播,深受年輕人喜愛。
“一個深圳女孩看了視頻,對面人產生興趣,常來北京參加線下製作課程。”說起一個個傳承面人技藝的故事,郎佳子彧臉上露出笑容。
2022年,郎佳子彧入選“北京榜樣”年榜人物。在他看來,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要加倍努力,讓傳統技藝活得更好、傳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