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文化報
王偉傑
為了讓更多原創作品走向世界,還需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本土文化的國際傳播力。
《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全球票房於近日再創新高。影片的成功不僅是國產電影在IP創新、特效技術上的飛躍,更成為向世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視窗。然而,當我們欣喜於這一成績時,也不禁要問:與世界優秀動畫作品相比,中國動畫還存在哪些差距?應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從中國首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到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到打破國產動畫數十年沉寂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再到如今在全球熱映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為動畫爆款IP的誕生提供了豐饒的土壤。
在立意層面,中國動畫已經展現出了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當代價值觀融合的能力。《哪吒之魔童鬧海》通過表現哪吒和敖丙的糾葛,探討了命運、偏見、人性和成長等深刻主題,觸動了無數觀眾的心靈,這正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個體抗爭與命運掌控的現代詮釋。然而,我們還需要在更多作品中展現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避免陷入單一的文化象徵和敘事模式。與世界優秀動畫作品相比,我國一些動畫作品在敘事深度、情感表達及哲學思考等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我們應當更加關注人性、社會、自然等巨集大主題,用更加成熟和豐富的表達,去深入探討和解讀這些主題。
從藝術表達上看,中國動畫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哪吒之魔童鬧海》展現了高超的視覺效果和獨特的東方美學。無論是色彩運用、畫面構圖,還是表意性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準。此外,傳統水墨畫的運用以及民族元素的融入,也為作品增添了獨特的韻味和魅力。儘管如此,若以全球視野來看,中國動畫在角色塑造、敘事能力、細節處理和場景設計等方面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我們應當更加注重藝術創作的細節和質感,以提升作品的整體水準。同時,還應追求藝術風格的多樣性和創新性,敢於嘗試新的題材形式、視覺語言和表現手法,以滿足不同觀眾群體的需求。
在技術層面,中國動畫已經實現了從手工繪製到數位化製作的跨越,特別是在AI技術及渲染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以《哪吒之魔童鬧海》為例,其製作團隊精心研發的“動態水墨渲染引擎”,使得動畫中的角色肌膚、服飾以及毛髮等細節之處,都流露出水墨畫特有的雅致韻味。同時,AI技術的應用也提升了電影製作效率和畫面真實感。然而,與世界一些國家的動畫產業相比,中國動畫在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上仍有待提升。因此,我們應積極擁抱新技術和新媒介,不斷拓展動畫的邊界和可能性。同時,要進一步加強自主研發能力,打造更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動畫技術,為中國動畫的長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需要注意的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才是打造優秀動畫作品的關鍵。如果過度強調技術而忽視對作品藝術性和故事性的打磨,可能導致作品視覺效果震撼有餘,但缺乏深度和感染力。
我國擁有光輝燦爛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這為動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何將這些寶貴的資源打造成既具有中國特色,又能被國際觀眾所接受和喜愛的優秀動畫作品,是行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好萊塢動畫電影《功夫熊貓》系列將中國文化元素與國際化敘事手法相結合,頗有借鑒的價值。
《哪吒之魔童鬧海》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動畫的巨大潛力。為了讓更多原創作品走向世界,還需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本土文化的國際傳播力。這需要中國動畫創作者不僅要深入理解本土文化,還要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能夠在尊重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找到全球觀眾的情感共鳴點,通過創新的故事講述方式,讓中國文化以更加生動、易於接受的形式走向世界。在此過程中,我們應該更加關注人類共同的價值和情感,使中國動畫能夠跨越文化和語言的障礙,與全球觀眾產生深刻的共鳴。
通過不斷的創新探索,我們相信,未來中國動畫將以更加自信、可親和多元的面貌,在世界舞台上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