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荊州日報
□ 余大中
袁宗道的詩文集《白蘇齋類集》存在眾多版本。在此,我選用的是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由錢伯城標點整理,但未附加註釋。以下,對錢伯城的《白蘇齋類集版本說明》進行淺析,以期能更準確地研究袁宗道的著作。
錢伯城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白蘇齋類集》的版本相關情況。首先,他明確了版本依據,即依據原中央圖書館所藏的劉氏嘉業堂藏書進行標點整理,認為這是袁宗道詩文最早且最完整的刻本,而《千頃堂書目》等著錄則與之不符,不可作為依據。其次,他根據書中“參校”字樣、袁中道的記載以及內容缺失等情況,推斷此版本約為萬曆四十二年或四十三年左右的刻本。最後,他說明瞭校勘情況,因《三袁先生集》中選本及光緒重刊本缺乏校勘價值,故本書未進行校勘,並在文末註明瞭識文的時間與地點。
我認為,這篇版本說明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其一,確定作品原貌與風格展現。版本說明認定二十二卷本是袁宗道詩文最早且最完整的刻本,這為研究其創作風格提供了最接近原始狀態的文本依據。通過這個版本,我們能更準確地把握袁宗道詩文的整體風貌和風格特點,避免因版本缺失或錯誤而導致對其風格的誤解。
其二,明確創作體裁與風格多樣性。版本說明中詳細的卷目分類,如古詩、今體詩、絕句、館閣文類、序類等,展現了袁宗道在不同體裁創作上的成果。這些不同體裁各有特點和要求,通過對各體裁作品的研讀,我們能更全面地瞭解袁宗道在詩歌、散文等不同文學形式中的創作風格及其變化。例如,他的詩歌風格雍容和雅、語言清新,散文則自然流露個性,不事雕琢而清爽明快。
其三,推斷創作思想與風格成因。版本說明中提供的刊刻時間等資訊有助於我們將作品置於相應的歷史背景中。袁宗道生活在公安派與復古派論爭的時期,瞭解版本的時代背景,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他反對復古類比、主張獨創和寫真情實感的創作思想的形成,以及這種思想如何影響其創作風格,使其詩文求新求異、不落俗套。
其四,對比版本差異與風格演變。版本說明中提及的其他版本,如《三袁先生集》中的選本、清光緒間的重刊本等,雖被判定為無校勘價值,但通過對比它們與二十二卷本在字句上的異同,我們能研究袁宗道作品在不同時期被接受、修改的情況,從而探索其創作風格在傳播過程中的演變以及不同時代對其風格的不同理解和詮釋。
其五,考量參校情況與風格影響。對於版本中“弟巨集道、中道參校”字樣的分析,儘管對其真實性存疑,但如果參校屬實,那麼袁巨集道、袁中道的文學觀點和創作風格可能會對袁宗道的作品產生一定影響。通過研究這種影響,我們能更深入地理解袁宗道創作風格的獨特性以及公安派文學風格的傳承與發展。
通過細讀這篇版本說明,我取得了以下三點收穫:
首先,甄別出了《白蘇齋類集》最可靠的版本。如文中所述,《千頃堂書目》及《明史·藝文志》記載的袁氏兄弟著作書名、捲數與今見傳本多有不符,只有二十二卷本才是袁宗道詩文最早且最完整的刻本。
其次,考量了內容的完整性。例如,文中提到根據袁中道的記載推測此本沒有詩餘及雜戲,在研究袁宗道文學創作全貌時,能清楚地知道可能缺失的部分。
再者,追溯了作品的歷史背景與傳播路徑。例如,萬曆時期的文學思潮和出版風氣對袁宗道作品的傳播可能產生的影響,這反映了作品在傳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複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