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靜谧的夜晚,一個熟悉的動作再次上演:一位年輕的媽媽站在昏暗的臥室里,輕輕哄著懷裡的寶寶入睡。
她一隻手緊緊拽著自己的衣服下擺,生怕稍有閃失,寶寶就會被驚醒。
這是每個當過父母的人再熟悉不過的場景了。
我朋友發來這張截圖的時候,我會心一笑,回復她:“可不是嘛,每個媽媽都經歷過抱睡的階段,一抱就是一兩個小時,胳膊酸,手部手臂疼痛。”她附和道:“只是希望有一天,寶寶可以自己睡好,不再需要抱著入睡。”
其實,寶寶的抱睡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
很多人認為,這是家長慣出來的行為,只要一出生就堅持讓寶寶在床上睡覺,就不會形成抱睡的習慣。
邏輯雖簡單,但現實卻很複雜。
有些寶寶天生就能適應床上哄睡的方式,但更多的寶寶卻是小“敏感鬼”,需要被抱著、安撫著。
尤其是當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時,任誰也無法無視,哪怕是再堅定的家長。
結果呢?
抱一次就有第二次,抱著抱著就成了習慣。
而老人們更是心軟,聽不得孩子哭,總是第一時間就抱起來安撫。
我家的寶寶也是這樣,開始的幾個月幾乎都在抱睡。
白天黑夜輪流哄,抱著晃,走來走去。
為了讓寶寶安心入睡,家長往往不捨得放下。
每次一放下,寶寶便醒,哭鬧不止,最終只能重新抱起。
這樣的周而復始,抱睡的習慣便不知不覺中養成了。
其實,預防抱睡的最佳時期是寶寶出生後的前三個月。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藉助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著名的5S安撫法。
這個方法確實很有效,寶寶很快就能安穩入睡。
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使用電動搖籃。
我認識的一位親戚早早給她的寶寶買了一個電動搖籃,通過震動和音樂類比抱睡的感覺,寶寶也能睡得很踏實。
雖然國內電動搖籃並不普及,但確實是不少新生兒家庭解決抱睡難題的一種有效嘗試。
當抱睡習慣已經形成,如何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總結了幾個小技巧,供大家參考。
1. 學會辨認孩子的睡眠狀態,在深睡期放到床上。
嬰兒的睡眠狀態是層層遞進的。
0-3個月的新生兒在剛睡著時,首先進入的是快速眼動(淺睡)期。
這個階段非常容易驚醒,若此時把孩子放到床上,他們幾乎會上下意識地醒來。
我們需要等待15分鐘,等到看到孩子眼瞼下的眼球不再快速轉動,呼吸均勻平穩,確認孩子進入深睡眠期,再輕輕放下他。
放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抬起他的胳膊再鬆手,確保他們不會被驚醒。
3個月以後的嬰兒,情況略有不同。
當他們一開始進入的就是深睡眠,那麼在15分鐘內放下他們,通常比較穩妥。
這一方法雖然需要一些時間去觀察和摸索,但一旦掌握,成功幾率很高。
2. 要按照從腳到頭的順序,緩慢放下。
抱著寶寶走到床跟前,停下不動,緩慢且有耐心地放下寶寶。
新手家長往往習慣性地先放低孩子的上半身,這往往會使寶寶感到頭部位置的變化,從高到低的落差感會觸發莫羅反射,瞬間驚醒。
正確的方法是:
◆ 抱著孩子走到床邊,停下不動。
◆ 抱緊孩子,雙腿跪在床上,呈跪坐姿勢。
◆ 臉貼近孩子的額頭,慢慢俯身,讓孩子的腳先著床,觀察寶寶。
◆ 緊接著屁股、背部著床。
◆ 最後慢慢放下頭部,如果期間寶寶有甦醒跡象,可以在他耳邊輕輕噓聲,拍打床墊以安撫。
3. 鍛煉孩子的內耳前庭,堅持做撫觸按摩。
這或許是一個長效的方法。
抱睡時,放下寶寶時的落地醒與他的內耳前庭發育有很大關係。
通過日常的鍛煉,可以逐步建立孩子的平衡感和感知覺,從根源上減少落地醒的情況。
而撫觸按摩,能夠讓寶寶更放鬆,減少對包裹感的依賴。
堅持做撫觸按摩,幫助解決抱睡到放下的問題,從而自然過渡到床上入睡。
解決寶寶抱睡問題,確實需要耐心和科學的方法。
抱睡雖然讓很多家長感到頭疼,但這也是一種親子之間的情感連接,一種特殊的陪伴。
其實,當我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並堅持下去,寶寶最終會學會自己安穩入睡的。
從抱睡到獨立入睡,這是一段親密的旅程,其實更是一種對孩子的愛和陪伴。
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說,每一個夜晚的搖曳和輕輕的哼唱,都將成為未來幸福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讓我們一起堅守這份平靜與溫暖,共同迎接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希望這些方法能給正在經歷抱睡煩惱的你帶來説明,願每一個家庭,都能擁有充滿愛和溫馨的每一個夜晚。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