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華讀書報
■汪 勝
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韋葦今年91歲,去年90歲生日前夕,他收到了海燕出版社寄來的《世界兒童文學簡史》。該書據《世界兒童文學史》修訂,是韋葦一生中第六次修訂這本書,他說:“我雖然年紀大了,但國內懂外語的兒童文學專家不多,我有責任來完善這本書,為年輕人打底。”
世界兒童文學發展源遠流長,名篇佳構繁星燦爛。韋葦發揮資深翻譯家之優勢,利用其主編《世界經典童話全集》(共20卷)、《點亮心燈》(“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部定高校教材)及選評、編著多套中小學生課外讀物之經驗,“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著成《世界兒童文學簡史》,以文學史家之獨到眼光,納世界兒童文學寶庫中最具生命力的、歷久彌新的珍品,加以史述、品評。
20世紀70年代末,兒童文學理論家蔣風在浙江師範學院(浙江師範大學前身)籌建了我國第一個兒童文學研究室,並面向全國選調人才。當時,韋葦在雲南省教育學院任教,他畢業於上海外語學院俄語專業,在雲南工作時已發表近十萬字的文學方面的翻譯和創作作品。
韋葦此前雖然沒有搞過兒童文學,但他懂外語,研究室要開展外國兒童文學的研究,正要這樣的人才。在蔣風的努力下,韋葦於1980年8月調到浙江師範學院。1982年,浙江師範學院舉辦第一期全國幼兒師範、普通師範兒童文學教師進修班,蔣風安排韋葦給進修班開設外國兒童文學課。
當時,外國兒童文學課國內尚無先例,為了給學員們開好外國兒童文學課,韋葦把世界兒童文學史的框架搭起來。近一年時間準備了厚厚四冊講義。
韋葦說,他要涉獵研讀的所有作家作品,都是被歷史篩選過,是文學積澱中最適合兒童閱讀的精粹。他迫切需要去研究的是前人留下的最具生命力的作品。
在韋葦看來,他所做的是一件被美縈繞、又用美麗去縈繞他人的事。因此,韋葦格外重視備課。有一天傍晚,他從夢中醒來,發現鋼筆杵在方格稿紙上,墨水已經溉開了一大圈。因為實在扛不住疲累,無意中入夢,而人還坐著,筆握在手上。
後來,韋葦的這四摞外國兒童文學講義被浙江少兒出版社看中,於1986年初發佈,並被兒童文學理論家陳伯吹譽為“拔山、舉鼎”“一木支大廈”。回憶這本書的出版過程,韋葦頗為感慨,他在該書的後記中用“太陽伴我,青燈伴我”八個字概括了自己的讀書、寫作生涯。
從1986年至今,韋葦始終維持著讀書、寫作狀態,不斷修訂完善《世界兒童文學史》。長期以來,中國兒童文學研究工作的主要對象是中國自己的兒童文學,《世界兒童文學史》開了一扇世界的窗,有了一種參照,中國兒童文學發展有了自身的品格形象,也有借鑒和發展的方向。正如兒童文學理論家朱自強在第一版《世界兒童文學史概述》出版時所說“這是國內學者撰寫的第一部較為系統地介紹、論述世界兒童文學的著作。對於已經開始探頭向國外張望的中國兒童文學界來說,這部著作無疑打開了很大的一扇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