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團結報
|
主講人:
張金蘭
民進會員
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小學語文教師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中不僅包含著古人的思想感情,更記錄了他們對自然界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探索。在那些優美動人的詩句中,我們常常能發現蘊含著科學現象或科學原理的精妙表達。
在南宋詩人陸遊的《村居書喜》中的兩句詩“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就涉及了熱學和分子運動理論的知識。詩句中的“花氣襲人”是指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無規則運動加快的結果,而溫度影響分子運動的激烈程度。當溫度升高時分子運動加快,芳香油分子更容易擴散在空氣中,使人聞到花香。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詩句中“鵲聲穿樹喜新晴”指的是鵲鳥的叫聲在空氣中傳播,當天氣晴朗時空氣中的水汽減少,空氣的密度降低,聲音的傳播速度增加,使人聽到的聲音更清晰,這是一種聲學現象。
在明代詩人於謙的《石灰吟》中,“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四句將一個愛國忠臣的錚錚鐵骨表現得淋漓盡致,至今擲地有聲,震撼人心。這首詩則蘊含了物理和化學知識。
“千錘萬鑿出深山”是指石灰石經過人工開採,從山中取出,這是一種物理變化;“烈火焚燒若等閒”是指石灰石經過高溫煆燒分解為氧化鈣和二氧化碳,這是一種化學變化;“粉骨碎身渾不怕”指的是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要留清白在人間”,指的是氫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反應,再次生成碳酸鈣,託物寄懷,詩人用石灰潔白的本色比喻高潔的節操和品格。
唐代詩人儲光羲所作《釣魚灣》一詩中的“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一句,涉及的是光學知識。
詩句中“潭清疑水淺”是指潭水清澈見底,使人感覺潭水很淺,這是由於光的折射現象引起的。光從水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角大於入射角,光線遠離法線,因此從水中發出的光線經過水面折射後進入人眼,人眼逆著折射光線的方向看去,這些光線好像是從它們反向延長線的交點發出來的,人眼看到的是物體的虛像,虛像比物體的實際位置要高,所以看起來水就變淺了。這種光的折射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比如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來像是折斷了,也是同樣的道理。
詩句中“荷動知魚散”是指荷葉搖動,使人知道水中的魚兒遊散了,這是由於水波的傳播現象引起。機械振動在介質中的傳播稱為機械波,水波是一種機械波。當水中的魚兒遊動時,會在水面上產生水波,水波沿著水面向外傳播,遇到荷葉時,會使荷葉隨波起伏,從而暴露了魚兒的行蹤。
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白日依山盡”體現地球自轉引發的晝夜交替,太陽看似落山,實則因地球自轉,我們所處位置遠離太陽直射範圍;“黃河入海流”展現水在重力作用下,因地勢高低差異,從高處流向低處,最終匯入大海的自然現象。
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轼在《題西林壁》一詩中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其中蘊含光學與幾何學知識。從不同角度看廬山,景象各異,這是因為光照射到山體不同部位,由於山體形狀和視角差異,反射光線不同,就可以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
這些蘊含科學之美的古詩詞,讓我們領略到了古人的智慧,也讓我們感受到科學的魅力。我們應當深入挖掘這些寶藏,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