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文化報
劉效仁
無論是詩歌短章還是長篇小說,無論紙質出版物還是網路文學,之所以流行,一定是因為具有思想和情感,甚至可能感性部分超越了理性,其中有著能與讀者共情的生活體驗和喜怒哀樂。
以人的眼淚為例,有時候是感動的、幸福的眼淚,有時候是心酸的眼淚,有時候是悲憤的眼淚,有時候是五味雜陳難以分辨的眼淚。“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種流淚的過程,也是情感生髮和存在的過程,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鮮明特質。
AI的功能不可謂不強大,可以運用深度學習和大模型技術,在有效處理問答、文本生成、代碼編寫,以及理解上下文、語義分析和邏輯推理等方面都有卓越表現。可以說,AI技術遠遠超出了公眾的想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衝擊力,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包括寫作的秩序。
雖然大量數據給了AI一種“特異功能”,但它沒有感情、沒有靈魂,而且會出錯,甚至會在錯誤資訊的影響下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可以肯定,即便AI寫作功能再完善、再強大,也不能完全代替人的寫作。有一天我們可能會說,這篇文章好得像機器寫的一樣,但人類並不需要百分之百的好,寫作需要“發乎情”,而AI沒有,它沒有人生體驗,不可能嘗遍人生滄桑百態,更無法表達真實的、人類獨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