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孕育著創造
更新于:2025-03-26 06:16:31

本文轉自:長江日報

·技術與人·

休閒孕育著創造

    劉永謀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著有《技術有病我沒葯》。

    □ 劉永謀

    隨著科技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勞動時間逐步減少,八小時工作制和週末雙休已經普遍實行。人類壽命、閑暇不斷增加是個大趨勢。隨著閒暇的增加,如何度過閒暇,對於智慧社會的發展將越來越重要。人們可以在閒暇時間從事高尚的文化、藝術和宗教活動,或者從事健康的體育活動,或者創造性的科研、學術活動,以此進行自我提升和自我教育。

    隨著新科技尤其是AI技術的不斷發展,需要從事文藝活動的門檻不斷降低,人人都可能在休閒中達到藝術家的專業水準。比如,單反和手機攝像頭的革新,使普通人也可以拍出媲美專業水準的攝影作品。利用AI工具,業餘的音樂愛好者無需進行專業訓練,就可以自己進行作曲、編曲、配器和混音等工作;至於用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寫小說,已經有非常多的人開始嘗試了。

    如果閒暇利用得好,勞動者可以發展出多種專業級的技能。比如,由於業餘愛好發展到了專業程度,而創造出更換勞動職業的機會。馬克思曾說,在共產主義社會裡,每個人都可以隨意更換工作部門,“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但並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勞動崗位的轉換,需要相應的工作技能支援,未來學習新技能常常會在休閒中以愛好的方式實現,而不再是半強迫的苦差事。

    顯然,當人人實現經濟自由,休閒活動會極大地有利於思想解放,培養社會成員的創造性。於是,智慧社會可能因為人類有了休閒而變得非常活躍,新科技和新工業發展的阻礙會不斷被克服,各種社會制度創新也會不斷湧現,從而加速智慧社會的進步速度。就科研活動而言,閑暇科研活動將明顯促進“為求知而求知”的無功利鑽研精神,有利於科學精神的弘揚。大家知道,當科研人員的主要目標是職稱、金錢和虛名時,科研活動因可能被異化而受阻。

    除了科研活動,由於政府保證人人經濟自由,“金錢至上”“貨幣拜物教”的腐朽價值觀在智慧社會中逐漸消失,人們的追求會變得更加純粹。

    當然,上述休閒發展趨勢只是樂觀的預測。在悲觀的預測中,閑暇使得科技智人變得完全無所事事而精神空虛,滋生各種事端和消極情緒,好逸惡勞、好吃懶做最終導致集體退化。在電影《機器人瓦力》中,未來人類擁有著高明的科技,卻人人躺在椅子上不動彈,吃飯由機器人餵到嘴邊,甚至和同伴說話都懶得轉頭。實際上,很多人如今變得越來越宅,久坐不願動彈,導致心血管疾病增加的情況已經很普遍。長此以往,人族的繁衍都受到威脅,更不用考慮向更高社會階段跨越的問題了。因此,要實現樂觀預測,意味著一場徹底的教育和文化變革,肅清舊文化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