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福建日報
□張建 李聰
詩山公園全圖(本文圖片均源自《陳國輝年譜長編初稿》)
同樂亭
仰高亭
紀念亭
詩山公園位於泉州市南安市詩山鎮區,始建於1929年冬季,竣工於1931年1月,佔地面積約3.3公頃。
公園以龍山宮及其後面的土阜為基礎。龍山宮主祀南安地區廣為信奉的神靈——廣澤尊王的父母。據《郭山廟志》記載,龍山宮“后枕石壁,前擎白雲,右緒魁纏,左襟詩水”。公園東麓是發源於天柱山麓的詩溪,上立的潭美橋是古時泉州城與永春城、德化城之間的必經之地。據載,從土阜高處“俯瞰溪流,碧水漣漪,而左右諸山環列如屏障,浮嵐送青,揖之可排闩至也”。
公園南部是人工景觀區。南門是公園的主要入口,外與公路相接,內與園內馳道相連。馳道呈南北向偏東折線形,長約200米,寬6.6米,南北坡向。龍山宮位於馳道的北端,同時也是公園辦事處,其方位坐北朝南。宮後是以桃、李、杏為主要果樹的果子園,地勢比龍山宮高,其東、北兩側緊鄰土阜。宮前區域規模較大,有平地、花圃、水池等。據史料記載,“廟(龍山宮)前平地,寬二丈許。外自西而東,築護欄。欄外深丈有奇。中築大方池一,水深可畜魚。又有圓池,種蓮,曰蓮花池。池旁環築花路”。
蓮花池及其周邊花圃呈十字形,位於龍山宮的正前方,西側與馳道相鄰,地勢比龍山宮及其前方平地、馳道都低。方池位於蓮花池的東側,地勢比蓮花池低,也是全園最低處。方池東西長而南北短,其中間是南北向架虹橋(又稱釣雪橋)。宮東是梯形花圃,由多個方形和三角形小花圃組成,其東西向小徑僅有一條,直通龍山宮的東側門。
公園西北部是運動文教區。足球場緊鄰北門,南北長而東西窄,其東北角是以單杠為主的器械活動場地,西南角是南北向偏東的籃球場。足球場的西側還有圖書館,由華僑呂渭生等人資助建造,坐西朝東,地勢比足球場高。運動文教區與人工景觀區相鄰,但在地勢上是前者高而後者低。
公園東北部是自然景觀區,利用自然土阜而形成。土阜呈三角狀,其北、西、南端分別建造了亭臺。北端是四周種植竹子的倚竹亭,距離亭東側下方不遠處的楸枰台是下棋之處,其四周種植松樹;西端是紀念亭,呈三角形,中間立紀念碑,其西面與足球場相鄰。從亭往西望,既可以近望圖書館,也可以遠望奉祀廣澤尊王的郭山廟;南端是仰高亭,因距公園不遠處的高蓋山而得名。
在土阜的中部,一西一東兩座小山頭聳立。西山頭小而低平,以自然生長的林木為主。東山頭大而高聳,山巔有形如帽狀的同樂亭。兩座山頭的連接處是三光花圃。據載,三光花圃“角上築凸起之花臺,作日月星狀,下蒔花草。圃中鑿噴水池”。其平面形式以三角形為主,但與蓮花池花圃同樣是以水池為中心對稱佈置,其小花圃形狀基本是弧線與直線相組合,只不過因總體形狀的不同而略有差別。
環繞三光花圃的是三光東、西、南路,南路往西可達紀念亭,往東可達仰高亭。據載,三光南路東段兩側“滿植楊柳成行。每值春光和煦,或當秋氣蕭森,皆別饒風致也”。相比於南、北坡,土阜東坡的坡度較陡。由草種植而成的“詩山公園”四個大字位於山坡中間,正對潭美橋,其東南嚮往下便是東門。
近代公園最早是由西方人於19世紀中葉引入中國的,其屬性原初是遊憩娛樂,後因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而大量植入了宣揚革命思想、政府意志、民族主義等方面的教化功能,以中山公園最為典型。詩山公園作為較少建於鄉村地區的近代公園,以遊憩娛樂作為首要功能,“蓋市區繁盛、人煙稠密、湫隘囂塵,倘長日蟄伏勞作,而無適當場所以資遊憩,則煩悶未滌,精神不快,或且感人生太苦,而為不正當之娛樂。此公園建設以視為重要也”。
公園蘊含著對當地先賢歐陽詹的致敬。歐陽詹是泉州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少年時期曾在位於高蓋山的書室——白雲室讀書,高蓋山因此得名為詩山。據《詩山書院志》記載:“唐歐陽四門發跡茲山(高蓋山),以詩聲於世,山因以名。山下有村曰詩村,溪亦曰詩溪,皆以公重。”對於詩山公園,主持修建的陳國輝曾感歎:“余一介胄之夫,幸生先生之後,近先生之居。異日茲園之成,竊幸附先生之末光,得與詩山白雲室並垂不朽,則區區之所厚望也夫!”在詩山公園中,仰高亭的位置和名字可謂是致敬歐陽詹的一種集中體現。
公園體現出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點。花圃、水池使用的是西方園林常用設計手法,如軸線、對稱、規整等。保留利用土阜,並在其三端設置廳臺,則是中國傳統園林踞山設計手法的體現。在名稱上,除了紀念亭之外,同樂亭、倚竹亭、仰高亭都蘊含著中國獨有的意境嚮往和精神追求。仰高亭的重簷攢尖頂與倚竹亭的歇山頂是中國園亭的傳統形式,同樂亭的穹頂和紀念亭的拱頂則是西方園亭的傳統形式。
根據“重視格局”的保護理念,當前詩山公園的保護應該超越設施、景觀、場地、道路等單體自身,著重保護它們之間業已形成的空間關係。唯有如此,這座在全國範圍內具有代表性的近代鄉村公園才能夠在未來發展中活態延續文脈。
(作者單位:福建理工大學建築與城鄉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