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太原晚報
晝夜相停話春分
張玉虎
(資料圖)
春分的分,有三層意思:其一,民諺有“春分秋分,晝夜相停。”在春分和秋分這兩天里,白天和黑夜一般長,是將一天里的24個小時一分為二的;其二,春分的這一天正好是春季3個月90天的正中間,第45天這個節點,春分也是一個將春天一分為二的節令;其三,春分和秋分這兩個晝夜相等的日子把一年分成了兩半,春分以後的一半為暖季,秋分以後的一半為寒季。
春分來了,農民就該春耕春播了,這段時間最盼下雨。因此有農諺曰“春分無雨難種田,春分有雨是豐年。”
古人在春分這一天,有些非常有意思的鄉俗,比如春分這一天要在院子里和房頂上放戒火草。因為過去的房子都是土木結構,房頂上有許多木頭,春天裡天乾物燥,容易著火。古人認為,在房頂上放置戒火草,一年裡就不會發生火災了。至於什麼是戒火草,各地說法不一,有些地方在屋頂上種植藥用植物景天,也有的在屋頂上置放盆栽仙人掌。雖然這種方法沒有太多的科學道理,但古人的消防意識由此可見一斑。
春分之日立蛋,據傳已有4000餘年的歷史。古人認為,春分這天,晝夜相停,黑白平衡,最容易把雞蛋立起來。於是人們紛紛在春分這一天立蛋,有些地方還會舉行立蛋比賽。其實,雞蛋表面不是絕對光滑,不管是哪一天,只要細心操作,就能很穩當地把雞蛋立住。但是在春分這一天玩,更有意思。
春分時節風多且平穩,放風箏是春分傳統習俗。古人有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在春分的這段時間,大人們有了時間,帶上娃娃到野外放風箏,也不失為一件浪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