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雙石鏡”到武擔山石鏡
更新于:2025-03-26 06:15:54

本文轉自:成都日報

新都區麗元山古墓遺址。崔耕 攝

□崔耕

成都不僅有武擔山石鏡,時間再往上推至戰國,還有“雙石鏡”遺存。這足以證明,開明氏之“鏡”對於愛情的深刻隱喻。

馬家鎮位於成都市北部,新都區西北部。馬家鎮在明代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屬利水鄉,清宣統二年(1910年)名馬家鎮。據傳,因當時場鎮的街道似“馬”形而得名。另一說,是因馬姓聚居而得名。馬家鎮一帶,戰國時期曾是古蜀王朝的核心區域之一。自宋代隆興元年(1163年)始,馬家鎮已有840多年的延續歷史。1978年,在馬家鄉普東村出土了一件石矛,專家鑒定為新石器時代文物。1980年3月,新都的馬家公社二大隊第三生產隊的一個曬谷壩,有人在壩子的東北角,挖出了一座古墓,出現了古蜀國獨有的葬制——獨木棺。也就是用一根完整的樹幹,挖出棺槨用於下葬。這座戰國木槨墓陸續出土了大量青銅器,一共有188件,大多數是兵器,有青銅劍、青銅戈等件件精美絕倫。墓中還出土了兩枚刻有“巴蜀圖語”的銅質印章,象徵著墓主的顯赫地位。經過四川省博物院鑒定,該墓被確認為戰國早、中時期開明九世至十一世中的一位重要人物的陵墓。這不禁讓人想起當地流傳甚廣的“烏蟒盜墓,金虎護佑”的傳說,並非空穴來風。

常璩《華陽國志·蜀志》有“開明王自夢郭移,乃徙治成都”的記載,聯繫“九世有開明帝,始立宗廟,以酒曰醴,樂曰荊,人尚赤,帝稱王”,這應是開明王朝第九代時發生之事。《路史·餘論》卷一也沿襲了這一說法:“開明子孫八代都郫,九世至開明尚,始去帝號稱王,治成都。”但也有人認為“徙治成都”是五世開明尚時的事,揚雄《蜀王本紀》就說“開明帝下至五代有開明尚,始去帝號,複稱王也。” 成都商業街的14具古船棺遺址的發現,為此提供了新證明。經考古研究,該遺址的考古年代為西元前6世紀中期,比秦並巴蜀的西元前316年早很多,因而開明五世遷都之說更具可信性。

由此可見,馬家鎮的開明王墓,極可能是開明五世之前的遺存。

在距離蜀王墓以東2000米的驪園村3組錦水河幹流渠旁的麗元山(一個高出地標三四米的大土包),直徑約百米,土包下為墓地,地表上曾有“雙石鏡”,為古蜀開明氏的王妃墓以及墓表。

據樂史《太平寰宇記》載:“麗元山,在新都縣北八裡,平地特起,四絕高三丈,有雙石境,廣五丈,嘗掘其下至水,而未臻其極。”清代《四川通志》《新都縣誌》載:“新都馬家境內普東村有戰國時代古蜀王開明氏的船棺墓,麗陽村麗元山有蜀王開明氏王妃墓和墓表雙石鏡遺址。”

在1941年第3卷第4期的《說文月刊》里,刊有學者孔令谷的《蜀地識小錄》一文,精考蜀地10個古蜀大石文化遺跡,他同樣注意到了新都“雙石鏡”的存在。

新都馬家鎮一帶沒有螢螢發光的硬質岩礦分佈,我們判斷,這與武擔山石鏡一樣,是從灌口岷江一線的花崗岩或是金堂彭州出產的具有發光效應的蛇紋石,將兩塊巨大的“孤石”運來,再將上部打磨光滑而成墓表。

2025年3月,我採訪了驪園村3組89歲的村民劉婆婆與84歲的張婆婆,她們世代居住在此。張婆婆講,她幼年記憶裡的麗元山,曾經屬於金堂縣管轄。也就是這個大土包,“有竹林那麼高。”“土包上有很多柏樹林,還有一座碉樓。到後來1968年左右,村民挖平了土包,用土來改造農田,就只剩下砍伐柏樹后的樹根兜兜了。這樣的大土包,馬家鎮一帶還有兩個。”據她祖輩講,曾有一塊大石鏡,打來一盆水倒在石鏡上,從石鏡中能看到金堂縣縣衙審案的映射……後來石鏡被人盜走了。

這些傳聞,與青藏高原上的“臨水觀像”同出一轍。馬家鎮一帶的大土包,極可能成為開明王朝時朝向北面岷山的祭台。

新都籍詩人易杉對我指出,“雙石鏡”墓在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被肢解毀壞,蕩然無存。當地村民還回憶起,當時落實退耕還林,農民挖開土包墓地,出土了兩根象牙(也有人認為是一對牛角),遇空氣后兩個小時內便發黑,隨即化為了粉末。而當時,石鏡就已不存在了。

根據上述材料,“雙石鏡”應該是兩座並置的王妃之墓。時間要早於開明十二世杜蘆(也稱蘆子霸王)建立的武擔山石鏡。也可以說,建立墓表石鏡,是開明王對於愛妃逝世后的一種隆重禮儀。自杜宇以降,蜀王似乎具有多情的地緣傳統,杜宇在鳳凰山為妻女所立的石斛(也是一面石鏡)、武擔山石鏡、新都雙石鏡等等,恰是明證。

新都馬家鎮麗元山是古蜀國留下的珍貴的大石文化遺址,至今已有近3000年歷史,足以見證新都作為古蜀開明王朝的重要都邑。白雲蒼狗,令人遐思。天鏡、地鏡、日鏡、石鏡,鏡觀萬象,恩愛情仇,任人拾取。

博爾赫斯在散文《夢魘》中,這樣描述過兩面鏡子:“迷宮夢魘與鏡子夢魘:沒什麼不同,因為只要兩面相對立的鏡子就可以形成一個迷宮。圓形房間,其牆壁和門都是鏡子,所以誰進了這間房子,就站在了無窮無盡的迷宮中央。”如果用此來看待雙石鏡,那麼置身其間,也許呈現出來的,是一條古蜀逶迤而來的愛情走廊……

值得一說的是本地的地名“麗元”,現在寫作“驪元”,應該與道教天師二十四治之漓沅治有關。

漓沅治,作為道教二十四治中之一,位列第四,傳說中它的位置在彭州白鹿鎮(河壩場)塘壩村。南朝時期,李膺在《益州記》中提到,范蠡在漓沅山(麗元山)學道後升天。唐玄宗也有詩雲“漓沅治里長安情”,可見當時對此地的重視程度。據此判斷,馬家鎮的麗元山,應該是後世附會漓沅治而來。

兩出好戲 講述愛情
兩出好戲 講述愛情
2025-03-26 04:06:32
茅針兒青青
茅針兒青青
2025-03-26 04:06:57
個人藏書的歸宿
個人藏書的歸宿
2025-03-26 04:07:13
遠去的煤油燈
遠去的煤油燈
2025-03-26 04:07:35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2025-03-26 04:08:50
“萊蕪”何來?
“萊蕪”何來?
2025-03-26 04:09:11
巴風蜀韻耀古今
巴風蜀韻耀古今
2025-03-26 04:09:51
我在惠州等你
我在惠州等你
2025-03-26 04:17:14
神奇的“小烏龜”
神奇的“小烏龜”
2025-03-26 04:33:20
古人問天金鑰
古人問天金鑰
2025-03-26 04:33:54
與春風相伴
與春風相伴
2025-03-26 04: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