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的“靈珠”
更新于:2025-03-26 06:13:41

本文轉自:解放日報

宋桔

■宋桔

現有考證顯示,明代章回小說《封神演義》中的“哪吒”於20世紀初進入歐洲讀者的視野。從《封神演義》的文本翻譯到德國民間童話體系中的再創造,“靈珠”故事的早期譯介勾勒出近代中西語言文化的精彩碰撞與交融互鑒。

歐洲首秀

從唐代《開天傳信記》中的護法少年到宋代《景德傳燈錄》中“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的三太子,哪吒故事的框架在元代《三教搜神大全》里基本確定,並在明代章回小說《封神演義》中大放異彩。

1912年,荷蘭萊頓博睿出版社出版西方世界的首部《封神演義》德文全譯本,譯者為漢學家葛祿博和他的學生米松林。

葛祿博出生在俄羅斯聖彼德堡,曾赴德國萊比錫大學求學,后供職於柏林民俗博物館東亞部。他於1897年至1899年赴中國考察,隨後出版《北京民俗研究》。他在書中介紹京劇時提到了孫悟空、哪吒、李靖,並在介紹哪吒時簡述了太乙真人用九龍神火罩對付石磯娘娘的情節。原書中的相關注釋指明瞭資料來源,正是《封神演義》第十四回“哪吒現蓮花化身”。

1912年,米松林整理葛祿博生前完成的《封神演義》第一回至第四十八回譯本手稿,並接續翻譯第四十九回至第一百回后正式出版。譯本共計658頁,人名與法器等採用語音轉寫,並配有25張人物插圖。由此,哪吒的完整故事與人物形象正式進入歐洲讀者的視野。

相較於中國讀者熟悉的馳騁於風火輪之上,項戴乾坤圈、身披混天綾、腳踏火尖槍的孩童形象,德譯本中的哪吒端坐在椅子上,面容略顯成熟,身形有些發福,雖然也頭頂兩個發髻、手持腳踩三種武器。

葛祿博在《中國文學概論》評述,要明確《封神演義》中的故事有多少源自道教、佛教,或是民間傳說,又有多少是該書作者的獨立創作,並非易事。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故事已完全融入中國人的民俗信仰。“至少就北京本地人而言是這樣的,我認為自己有資格這樣說。我曾遇到一位從未讀過該書的北京人,卻對其中的故事和細節如數家珍,因為它們是民間信仰的組成部分。”

瑰麗奪目

1912年,德國迪德里希斯出版社推出世界童話系列叢書,包括《低地德國民間童話》《俄羅斯民間童話》《愛爾蘭民間童話》《日本民間童話》《中國民間童話》等。

在《中國民間童話》中,鬧海的哪吒與齊天大聖、月宮嫦娥、牛郎織女等一起成為主角。該書的編者是德國漢學家衛禮賢,他1899年來到中國山東,曾在辛亥革命後與康有為在青島組織尊孔文社。作為“漢譯三傑”之一,他不僅翻譯了《論語》等大量儒家典籍,還編寫了各類介紹中國文化知識的德文專著。

該系列書名中的“民間童話”,特指源自民間口頭傳播的故事,區別於作家創造的文學作品。衛禮賢在初版序言中提到,“在中國,童話的邊界模糊”。為此,他把精心挑選的100個中國故事創造性地納入兒童、動物、傳說和神仙、聖人與方士、自然與動物、靈異、歷史及文學童話八個專題中,並配備了20余幅精美的木刻版畫。他認為,閱讀這些故事“可以洞察中國人的習俗、信仰和思維方式”。其中,文化註釋可以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拐杖”。

其中,《哪吒》篇由《封神演義》中與哪吒密切相關的四回內容改編而成。衛禮賢保留了哪吒出生、鬧海、自刎、再生一系列故事主線,細節描寫具體到肉丸時期的哪吒發出的“異香與紅光”、龍王在南天門外變成的“小青龍”、裝哪吒法器的“豹皮囊”。同時,刪減了天宮、龍宮等場面性的描寫,刪除了太乙真人對付石磯娘娘等部分內容。

細節改動方面,有的是為了加強全書故事的關聯性,有的是基於童話角度的改編。比如,《封神演義》中自刎的哪吒“右手提劍,先去一臂膊,後自剖其腹,刮腸、剔骨,散了七魄三魂,一命歸泉”,衛禮賢把這部分刪減為哪吒對龍王說“那我就自殺吧”。

註釋方面,衛禮賢對三魂七魄、龍筋、出神等均作了拓展性說明,還多次提及故事中的人物與印度文化相關,認為“托塔天王李靖很可能源自古印度的雷電之神因陀羅,他的寶塔可能就是佛教法器金剛杵。那麼,哪吒可能是雷的化身”。

衛禮賢版《中國民間童話》初版印量就大大超過同系列的其他書,至1927年已再版四次,總發行量達28000冊。後來,其在主題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持續再版、改版了50餘次,1952年正式改名為《中國童話》。

20世紀20年代,德國民間童話系列中的“哪吒”開始進入英語世界。1921年,美國學者馬頓斯將該書轉譯為英文,名為《中國民間故事集》,並將德文版的100個故事刪減為73篇。

馬頓斯在譯序中提出,“《孫悟空》和《哪吒》的故事中幻想達到了頂峰”。中國古代的民間故事、傳說與《一千零一夜》一樣,如同東方的黃金美玉和絢爛絲缎那般瑰麗奪目,是充滿奇思妙想的東方財富。

(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教授)

雲岡石窟巡禮
雲岡石窟巡禮
2025-03-28 06:34:10
2300年前的戰國竹簡
2300年前的戰國竹簡
2025-03-28 17:4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