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安徽日報
■ 本報記者 張敬波
3月4日,微風輕寒,旌德縣廟首鎮廟首社區,沿著河岸穿過幾幢民居,一棟坐北朝南的單體硬體式建築映入眼簾,只見牆白瓦青馬頭牆,牆繪八仙栩栩如生,門牆磚雕精緻細膩、氣韻生動,庭院裡山茶怒放、綠植青青,春意盎然。
這就是清末民初“詞壇女傑”呂碧城的故居。
“呂碧城幼年時曾短暫住在這裡,因父喪家道中落,轉而赴天津投奔舅父。”廟首鎮鎮長陳福銀告訴記者,故居房屋系磚木結構,因各種原因出現殘損現象。為消除安全隱患和修復殘損點,從去年10月開始,當地按規範對屋內樓梯、木地板及屋頂青瓦、簷口等進行修繕,確保文物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故居現存三間廂房和一個主客廳,佔地面積87.35平方米。室內客廳左面牆上懸掛著呂碧城兩幅照片,其中一幅是其倫敦留影,身著拼金孔雀衣,左手叉腰,頭髮捲曲,插三隻雉尾,目光炯炯。推開左廂房門,迎面又是她在巴黎的上身肖像,時尚裝束之外,眼神里閃耀著桀驁和智慧的光芒。
從旌德到天津,從天津到上海,繼而周遊歐美,最後客死香江,呂碧城一生集詞人、政論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等於一身。
“飛將詞壇冠眾英,天生宿慧啟文明。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鹹推呂碧城。”這是呂碧城的高光時刻。呂碧城的曾祖和祖父曾在旌德縣三溪鎮開過當鋪和米行,家庭條件優渥。其父呂鳳岐,光緒三年(1877)丁醜科進士,入翰林院,官至山西學政。母親嚴氏系繼室,皖東來安縣嚴莊人氏。呂鳳岐在山西學政任上時,擔任山西巡撫的正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兩人志同道合,於1884年創辦了著名的令德書院(山西大學的前身之一),“其後通省人才多出於此”。其時,他與書院協講、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結下情誼。
1885年,呂鳳岐辭官還鄉,攜妻女客居於安徽六安。呂氏四姐妹個個聰穎早慧,其中尤以呂碧城為最。12歲時,呂碧城作詞《法曲獻仙音》:“綠蟻浮春,玉龍回雪,誰識隱娘微旨?夜雨談兵,春風說劍,沖天美人虹起……君知未?是天生粉荊脂聶,試淩波微步寒生易水……”讀來豪氣衝天、壯懷激烈,她父親的同年、號稱詩論大家的樊增祥一讀之後驚為天人,寫詩讚曰:“俠骨柔腸只自憐,春寒寫遍衍波箋。十三娘與無雙女,知是詩仙與劍仙?”
天有不測風雲,1895年,呂鳳岐猝逝。兩年後,她們一家才被在天津塘沽任鹽運使的舅父嚴鳳笙接到塘沽。在舅父接濟下,呂碧城學業精進。1903年春,因欲訪問女學和舅父發生齟齬,呂碧城隻身前往天津。她寫了一封信給朋友,詳述提倡女權自立思想和出走原因,並請代為謀職,信的落款署号“呂碧城”。此信被《大公報》經理英斂之讀到,擊節讚賞,於是親自邀請她到報館工作,並委任她擔任助理編輯,呂碧城由此步入巨集闊的中國近代史。
身為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女編輯、女撰稿人,她在《大公報》上發表的一系列格律嚴謹、文采斐然的詩詞作品和多篇宣導女子解放與宣傳女子教育的文章,如《論提倡女學之宗旨》《敬告中國女同胞》等名文,傳誦一時。
呂碧城的詩詞婉約玲瓏,別見雄奇。柳亞子稱她“足以擔當女詩人而無愧”。其代表作《滿江紅・感懷》中“雪浪千尋悲孽海,風潮廿紀看東亞”的吶喊,被譽為“女權詞的巔峰之作”,被收入《中國近代文學大系》。1920年,她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授中國詩詞,成為首位登上西方大學講臺的中國女詞人。
作為婦女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和中國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之一,呂碧城積極籌辦北洋女子公學,並擔任總教習。數年後,任監督(即校長),為歷史上中國女性任此高級職務的第一人,開創近代教育史女子執掌校政先例。她還和“鑒湖女俠”秋瑾互為知己,秋瑾為其慨然取消自己的“碧城”名號,呂碧城則在女俠飲刃後遣僕偷葬。後來,呂碧城遠走上海,投身商界,曾三次遊歷歐美,加起來有十四五年的時間,成為精通最多外國語言、遊歷最多國家並留下最多詞作的作家。
作為一個人口不足15萬人的皖南小縣,旌德人文底蘊深厚,名人輩出。回顧呂碧城的一生,閃耀永恆的“她”力量。在旌德縣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徐繼霞看來,她以筆為劍,刺破封建陰霾;以教育為舟,促更多女性抵達光明之岸;以詞為媒,架起傳統與現代的橋樑。“作為百年前的一個知識女性,呂碧城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提及從家鄉走出去的這位著名人物,旌德縣委政法委四級調研員、安徽省徽學學會會員劉四清感慨萬分:“呂碧城故居不僅是一個展示其個人和家族歷史的地方,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景點,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近代史的視窗。”
陳福銀表示,下一步,他們將以呂碧城故居修繕為契機,持續做好傳統建築保護和利用兩篇文章,紮實推進國家級傳統村落廟首社區傳統村落集中連片專案,推動鄉村文旅產業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