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察|告別霸總和嬌妻,微短劇劇名 “文藝范”,內容也別掉鏈子
更新于:2025-03-26 01:30:55

《曾是驚鴻照影來》《故山猶負平生月》《今夕清影何處尋》《長夜相思如星河》《等閒變卻故人心》《一日看盡長安花》《我願南風知晚意》《一誤東風辭翠羽》《今夜紅燭不見君》《風住塵香花已盡》……如今微短劇的劇名已經如此古風了?盤點來看,選擇此類文絏絏劇名的古裝或者是言情題材微短劇不在少數,似乎跟刻板印象中直白擊中看點的劇名有所不同。

“曾用名”專注霸總、嬌妻

主打一個“一爽了然”

從短劇市場現狀來看,2024 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 504.4 億元,同比增長 34.90%,預計 2027 年將超 1000 億元,展現出驚人的增長勢頭與巨大潛力。作為一種新興的影視形式,網路微短劇市場的蓬勃發展,其劇名也呈現出多樣化的演變趨勢。從早期的直白、簡單,逐漸轉向多元化、文學化,這不僅反映了短劇市場的變化,也體現了觀眾審美和需求的轉變。

早期的短劇劇名,往往以直白、簡單的方式呈現,直接點明短劇的核心元素或主題。在短劇發展初期,為了快速吸引觀眾眼球,創作者多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起名,如《我養的小白臉是大佬》《閃婚後被千億總裁寵上天》《霸總狠狠愛:小嬌妻帶球跑》這類劇名。“總裁”“大佬” 等熱門元素被直接植入,讓觀眾一眼就能瞭解短劇的題材與大致走向。

現在也有一些短劇還是這個起名路線:《總裁夫人我當膩了》《鄉下真千金竟是老祖宗》《再見時,我們都不要糾纏》《我,修仙多年強億點怎麼了》《解約後,我閃婚成了樂壇頂流》《裝瞎后誤把偏執大佬攻略了》《引她入室成為掌中之物》……這些熱播短劇的名字,比較符合大家熟悉的打開方式,基本上從劇名就可以判斷出主要劇情走向,以及主要看點和爽點在哪裡。

這種直白的起名方式在當時確實能夠在短時間內抓住部分觀眾的注意力,滿足他們對於特定類型故事的好奇心理。但也存在一種現象:部分微短劇為博眼球、追流量,在片名和劇情上無所不用其極,常以誇張、低俗的劇名吸引觀眾。針對此種現象,廣電總局嚴令禁止微短劇出現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調低下、審美惡俗等問題。

如今劇名走古風文藝範

尋求獨特賣點吸引觀眾

但不知從何時起,微短劇劇名走古風路線,化用古詩詞也不在話下。比如《長夜相思如星河》講得是女主重生復讎;《今夕清影何處尋》說的是武器設計師穿越成將軍二小姐,與宣武王相互拉扯、情愫暗生;《此生願與君陌路》講的是女主重生不再重蹈覆轍。

一度衝上短劇熱力榜冠軍寶座的《故山猶負平生月》劇名化用自宋代蘇轼詞作《醉落魄·席上呈元素》中的名句“‌故山猶負平生約‌”,原句意為“雖辜負了歸隱故鄉的約定”‌,但就劇情而言,似乎和劇名關係不大,該劇圍繞幾位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輕人,充分展現了他們在面對人生選擇時內心的掙扎與碰撞。

隨著短劇市場的規範發展和短劇審核標準的提高,短劇劇名開始呈現出文學化的趨勢。創作者不再局限於單一的題材和元素,而是嘗試將不同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創造出更加新穎、獨特的劇名。如《染指》《執筆》《授她以柄》這類短劇,不再遵循以往範本化的起名套路,通過富有深意、別具一格的劇名,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還有一些短劇劇名開始融入文化元素,從詩詞歌賦、歷史典故中汲取靈感,像《東坡先生趕考記》借助歷史人物引發觀眾對古今故事的遐想,使短劇劇名更具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

微短劇劇名走向文學化,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微短劇審核的嚴格,創作者亟需尋求獨特的賣點來吸引觀眾。文學化的劇名就如同一塊金字招牌,憑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審美意象,在眾多劇名中脫穎而出,瞬間抓住觀眾的眼球。例如《一夢枕星河》化用古人對星河浪漫想像的詩詞意境。劇名暗示了劇中人物在如夢如幻的時光里,為守護傳承非遺文化、建設城市,如枕於星河之上般,有著美好而浪漫的追求與付出。另一方面,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時代浪潮也推動著這一現象的發展。古詩詞、經典文學作品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將其中的元素融入劇名,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與致敬,同時也為短劇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像《古相思曲》,直接從古詩詞中汲取靈感,“相思” 這一永恆的情感主題,跨越時空,極易引發觀眾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

陷入“文不對題”的尷尬

甚至停留在“表面功夫”

這種文學化的命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觀眾對於微短劇“接地氣”的印象,當劇名與內容相符時,文學化的劇名無疑是錦上添花。然而,部分短劇雖在劇名上化用古詩詞,營造出高雅意境,內容卻與劇名大相徑庭,令觀眾大失所望。許多短劇陷入“劇名大於內容”的尷尬境地,華麗的辭藻下是套路化的劇情和扁平化的人物,進一步突顯了短劇市場的內容困境。這種反差不僅消耗了觀眾的信任,也折射出短劇創作中的浮躁心態。

這樣“文不對題”的案例在短劇市場比比皆是,比如《月下花影疏》的劇名融合古代詩詞中常見的 “月”“花影” 等意象,擺脫了短劇劇名直白、低俗的表達,營造了富有詩意、清幽浪漫的情境。比如《故山猶負平生月》就引發業內人士吐槽,“短劇劇名文學化,化用古詩詞,但劇情本身亮點不多,槽點不少,特效糊弄,所謂全球首富有點寒酸,只要劇情夠爽,觀眾就會買單。”

雖然劇名起得“文藝范”十足,但短劇的內容與其劇名卻嚴重脫節。該劇以都市情感劇中常見的背叛、離婚、暗戀與新戀情為線索,主題表達僅停留在表面的情感糾葛上,沒有深入剖析背叛行為背後所反映的人性弱點、婚姻困境的根源以及個人在困境中自我成長。短劇《朝歌賦》中“朝歌” 一詞富有古典韻味,讓人聯想到古代的繁華都市和悠久歷史,而“賦” 作為一種文學體裁,也為其增添了文化氣息,但該劇的主要內容卻與劇名相去甚遠,主要講述復讎妖豔太后與腹黑偏執帝王的宮廷禁忌戀,包含雙強組合與虐戀小媽文學等元素。

記者也注意到,部分短劇劇名更加文學化的同時,其內容創作卻沒有與時俱進,反而是陷入泥沼、止步不前,劇情內容卻漏洞百出、邏輯混亂,情節老套乏味,人物形象也十分單薄。這樣的內容與精心雕琢的劇名相比,顯得格格不入。因此,單單改變劇名並不會讓微短劇在藝術表達上更上一層樓,想要創作出高品質的短劇作品,還需要獨具匠心的內容創作。短劇製作方不能僅僅只停留在“表面功夫”上,還應當靜下心來,深耕短劇創作的核心地帶,把更多精力放在劇情的表達與完善上。與此同時,要營造積極向上、健康有益的短劇環境,讓短劇真正成為傳遞正能量、豐富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優質載體。

短劇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超越這種表面的文學化包裝。短劇創作者應在追求劇名文學美感的同時,注重打磨內容,平衡好文學性與通俗性,讓短劇在規範化、藝術化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劇名可以是一個精緻的入口,但不應成為掩蓋內容貧瘠的遮羞布。真正打動人心的,始終是優質的內容和真誠的表達。與此同時,在對商業和流量追逐的過程中,創作者們也應保持對藝術的敬畏與對觀眾的尊重。

實習生 易雪梅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