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燃油車時代,很多小夥伴可能都被灌輸過一種概念,那就是后驅車比前驅車更有操控感,甚至也有一些品牌打出了“無後驅不豪華”的口號,給人的感覺就是后驅車普遍要比前驅車高級。但是隨著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插混、增程和純電,整體的驅動結構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尤其是兩驅車型。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市場上幾乎所有的插電混動車型,基本上都是前驅結構,而增程和純電則大多數都是后驅結構?
首先,可以負責任的說,幾乎所有的插電混動車型都是前驅結構。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插混車型做后驅太難了,大家都知道,插混車型除了電驅動之外,還有發動機驅動。不管是發動機直驅,還是通過DHT變速箱,核心構造都差不多,那就是需要通過“硬連接”將發動機和車輪連接起來。電機這一塊不用說了,只要線束夠長,前後驅動都可以,而發動機和車輪,最近的距離自然就是前驅了。
在燃油車上,前置發動機也可以做成后驅結構,通過車底傳動軸的方式,但是到了插混車型上,這一點就很難實現了。因為幾乎所有的插電混動車型動力電池都被鋪設在車底,而且最好追求純平,這樣一來,車底布設傳動軸就幾乎不可能了。而且因為前艙還要布局電池、變速箱等部件,找一個對準後橋的傳動軸位置,也是非常難的,所以綜合權衡之下,前驅結構是最合適、成本最低的方案。
而對於增程車來說,儘管也有發動機存在,但是發動機起到的作用只是一個發電機,驅動車輪的還是電機,所以增程車型和純電車型一樣,佈局前後驅在結構上都是沒有什麼障礙的,只不過如果增程器在前艙,前驅可能會更省線材一點,后驅要多布一點線罷了。
但是從配重的角度來說,后驅結構在重量平衡上,就要強於前驅了,原因很簡單,比如在同樣的電池佈局下,增程車前艙有增程器,前橋還設置一個電機,相比於前艙佈置增程器,後橋佈置一個電機,哪個更容易做好車輛前後的配重平衡呢?很顯然,就是后驅結構了。
當然了,純電和增程車型的重量,相比於同等尺寸的燃油車,也要重出不少,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車底鋪設了一層動力電池,所以很多純電和增程車型的重心,也會低很多。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后驅結構對於車輛的操控來說,也是有所説明的,這一點是不用避諱的,對於很多廠商來說,在權衡操控、配重等多方因素之後,就選擇為增程和純電車型搭載后驅結構。
總體來說,在同為兩驅結構的情況下,幾乎所有插混車型為前驅結構,可以說是廠商的唯一選擇,因為從技術層面來說,選擇后驅的可操作性極低,而對於可操作性更強的增程和純電車型來說,可能廠商就會考慮到整車配重、操控等多方面因素,最終大多數純電和增程車型,選擇了后驅結構。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