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作者:姜珊
《光明日報》( 2025年04月14日 04版)
哈爾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堅持“育人為本、品質至上、特色發展、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秉承“立德、篤學、精技、致用”的校訓,積極探索“三教”改革,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推進民族文化與音樂教育深度融合,成效顯著。
夯實融合基礎
學校確定民族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著力夯實民族文化與音樂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礎,充分發揮音樂育人功能,有效傳承、弘揚民族文化。
強化基地建設。學校針對性打造融教學、科研、培訓功能為一體的藝術實訓中心、教學技能實訓中心、大型多功能展廳和6個大師工作室等多功能多形態的校內實訓基地,為民族文化與音樂教育深度融合提供平臺;建成廣東博雅教育集團等10余個校外實訓基地,搭建“課堂教學—項目訓練—創新實踐—創業孵化”的鏈條式學習平臺,夯實民族文化與音樂教育的融合基礎。
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學校積極引導教師的理念從“我有什麼,我會做什麼”,向“產業需求在哪裡,產業需要我去做什麼”轉變,幫助教師融入可持續發展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強化教學質量監督,校領導深入課堂瞭解一線教學情況,開展課堂聽課、教學巡查工作,重點關注青年教師教學品質;強化教學管理,堅持以“檢”促優,以“查”促教,以專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民族文化與音樂教育的深度融合。
創新教學內容
學校從課程設置入手,不斷調整音樂教育教學內容,優化音樂課堂設置與排布方法,真正讓民族文化融入音樂教育教學。
豐富音樂教學內容。學校將小提琴獨奏《思鄉曲》、薩克斯獨奏曲《回家》等多維音樂資源引入課堂,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開設跨學科的美育講堂,將美學與文學、歷史、哲學、自然科學等學科相結合,培養學生在不同領域發現美的能力。
創新教學形式。學校組織學生精心編排《詩經誦讀》《妙剪生花》《釵頭鳳》等多部作品,進一步提高學生專業素養。通過“現代學徒制”,依託工作室、專業教學場地培養高素質音樂人才,為更多學生提供在工作室開展美育實踐的機會,接受藝術薰陶,學習更多傳統課堂以外的知識。
強化實踐教學
學校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抓手,以技能競賽促進實習實訓為載體,建立職業技能競賽體系,將各種比賽有機融入日常教學,推動民族文化與音樂教育深度融合。
高度重視美育工作。學校認真落實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要求,創新體制機制,加大美育投入,出台相關政策措施,圍繞“雙高”建設任務,大力推進“115353”工程。成功舉辦“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愛國情懷”紅色經典誦讀比賽,從《沁園春·長沙》的豪情壯志,到《月光下的中國》的大好河山;從《不朽》的革命先烈英勇事蹟,到《我和我的祖國》的深情告白,學生用堅定的語氣和激昂的語調,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革命傳統的傳承。
注重以賽促教。學校舉辦“立報國強國大志向 做挺膺擔當奮鬥者”紀念“一二·九”合唱比賽,讓學生在歌聲中重溫歷史,增強愛國情懷和集體榮譽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鬥志,砥礪前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選拔優秀學生參加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黑龍江賽區活動,充分彰顯敢打敢拼、不畏強手的精神風貌和紮實過硬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優化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始終將美育工作與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相融貫通,鼓勵並宣導各工作室、藝術社團、藝術課程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美育活動,廣泛實施美育浸潤行動,為豐富校園文化思想內涵,實現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提供新載體,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組織相關社團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不定期舉辦歌唱交流比賽、音樂會等活動,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水準;同時,為廣大音樂愛好者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間和舞臺,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在音樂的共鳴中展現自我。
學校逐年舉辦新老生聯誼會,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將歌曲、舞蹈、器樂等多種表演形式結合起來,創作富有特色的作品,表達對國家的熱愛、對民族的自豪,展示自身樂觀、向上、積極的青春風采。
(作者:姜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