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邊這批史前文物 來自中國龍文化起源地
更新于:2025-04-07 17:15:09

本文轉自:都市快報

多頭器·紅山文化

卷雲紋彩繪陶罐·夏家店下層文化

雙孔石刀·小河沿文化

玉梟·紅山文化

記者 余夕雯

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與紅山民俗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粟黍之源 文明曙光——西遼河流域史前文化精品文物展”正在湘湖邊的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進行。

西遼河流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地處內蒙古高原向平原的過渡地帶。北部為大興安嶺南部山區,西南為燕山山區,西北為七老圖山,南部為努魯爾虎山,東部與東北平原相連。地貌三面環山,中為平原,地勢西高東低,類型複雜。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了這裡古老的文明。

約9000年前,這裡就有了人類聚落;約8000年前,這裡已出現了人類文明的曙光;約7000年前,這裡已由刀耕火種過渡到了原始農業階段,並出現了龍的形象,成為中國龍文化的起源地之一;五六千年前,這裡已邁進了文明的門檻;四五千年前,這裏進入了早期的城邦式原始國家,並出現了與中原地區同等發達的等級社會制度與青銅時代文明。

2001-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溝遺址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通過浮選法獲得經過人工栽培的炭化粟、黍的籽粒,檢測發現距今8000年左右。考古專家認為,這是目前所知世界範圍內年代最早的旱作農業,通過北方草原通道自東向西傳至歐洲,比中歐地區的穀物早2700年,是草原絲綢之路之前的旱作農業傳播。

展覽聚焦西遼河流域的史前文明,展出184件(套)文物,涵蓋陶器、玉器、石器等類別,系統呈現該地區從新石器時代至早期青銅時代的文化序列,揭示西遼河先民的社會生活與精神信仰。共分為三個篇章,“西遼河流域考古學文化”“遼河源的文明印記”“交流互動 彙聚融合”,重點展示六種西遼河流域考古學文化中石器、陶器和玉器的經典器型。亮點展品包括紅山文化陶塑人像、小河沿文化雙孔石刀、興隆窪文化環狀玉器等。

展覽將持續至5月28日。

門台內外 方寸之間
門台內外 方寸之間
2025-04-06 07:32:48
古寨炊煙
古寨炊煙
2025-04-06 07:42:41
芒碭山遊記
芒碭山遊記
2025-04-06 07:55:35
話說清明
話說清明
2025-04-06 08:20:49
鵑魂灼灼映龜山
鵑魂灼灼映龜山
2025-04-06 08:21:09
從“行涵頭”說起
從“行涵頭”說起
2025-04-06 08:21:16
雨幕瀟瀟又清明
雨幕瀟瀟又清明
2025-04-06 08:21:43
春晨筆記(外三首)
春晨筆記(外三首)
2025-04-06 08:21:59
以藝術史 了解藝術
以藝術史 了解藝術
2025-04-06 08:34:51
以畫為橋 聆聽星語
以畫為橋 聆聽星語
2025-04-06 08:34:57
花茂時聽風
花茂時聽風
2025-04-06 08:35:22
雜技《蹬傘》
雜技《蹬傘》
2025-04-06 08:49:41
悠悠秋千 蕩越古今
悠悠秋千 蕩越古今
2025-04-06 08:49:51
碗窯里的千年回望
碗窯里的千年回望
2025-04-06 08: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