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石窟做“針灸”
更新于:2025-04-06 11:04:32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浙江台州:

千年石窟做“針灸”

作者:本報記者 劉習 陸健 本報通訊員 章鳴宇

《光明日報》( 2025年04月06日 03版)

  【文化中國行】

  兩座編木拱橋相連,一汪藍綠色水潭靜臥,暖黃色的燈光與岩縫間鐵錳礦物自然勾勒出的或明或暗的岩畫相映成趣,這裡便是位於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江口街道山下郎村的黃岩石窟1號窟,石水共生的設計讓這裡獨有一份幽靜怡然。

  黃岩石窟的採石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上元二年。從永寧城石料古城牆的修建,到黃岩城區的建設,石窟是當地築城、鋪路、造橋、修渠及民眾建房所需石板石條的取材地,被稱為“山下郎石板倉”。黃岩石窟內至今仍有多個百米高的石板倉和幾十處人工洞穴。

  為給市民遊客提供休閒娛樂好去處,近年來當地盤活沉睡資源,將廢棄礦洞改造提升專案納入黃岩九峰山風貌建設標誌性節點工程,黃岩石窟文化藝術中心項目應運而生。

  兩年前,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黃岩石窟文化藝術中心專案建築設計團隊負責人徐甜甜帶領清華大學設計團隊對黃岩石窟進行生態修補與啟動。“千年來,人們在洞窟內開闢出了大大小小的生產通道,這些通道是當地的發展記憶,我們要做的便是用建築學的方式,呈現出當地的文化與煙火氣。”徐甜甜說。

  放棄大規模改造,團隊整合當地的材料與建築技術,採用“建築針灸”的方法對石窟進行最小化干預。針對洞窟存在的風化、結構不穩定等安全隱患,團隊對近4700個點位進行除險排查與加固。每一個點位的確定,每一次加固作業的實施,都如同針灸師找穴位下針。

  “精準之外,我們還沿著洞壁上開鑿出的生產通道設計了許多交錯的通廊,以鏤空造型的欄板串聯,這樣既減輕了石壁的重量荷載,又能以更柔軟的肌理融入千年石窟。”徐甜甜介紹。順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去,燈光也成為石窟內獨特的資訊載體,“柔和的光線清晰地標記著前進方向和景點資訊,在最大程度保持原始風貌的同時為遊客提供了便利。”

  不同於1號窟的靜谧,2號窟做足了空間與聲音的文章:一個頭頂岩壁的室內劇場,兩個露天而居的室外劇場;岩壁上流水潺潺,水滴清脆悅耳;劇場內,長笛、琵琶、堂鼓聲交錯,曲聲悠揚。

  如今,3D石窟剖面、黑白文字拓片、鋼釺撐起的石廳,都讓人們在石窟內感受到地質學與人類學交織,咖啡吧、風物商店、潮品店,逐一滿足遊客的多樣需求,曾經被廢棄的千年採石場已經成為融合自然景觀與文化功能的公共空間。

  “以前看著礦洞被廢棄,心裡空落落的。現在它變漂亮了,還能幫我們增收,別提多滿足了。”山下郎村黨支部書記周洪剛笑得合不攏嘴,“‘建築針灸’讓千年石窟煥新顏,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本報記者 劉習 陸健 本報通訊員 章鳴宇)

馬拉松為什麼這麼熱
馬拉松為什麼這麼熱
2025-03-26 06:18:02
47載傳承布洛陀文化
47載傳承布洛陀文化
2025-03-26 12:21:25
秦漢人的鄉土意識
秦漢人的鄉土意識
2025-03-26 13: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