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裡,體驗多彩民俗
更新于:2025-04-06 08:49:08

本文轉自:浙江日報

清明假期我省各地推出特色活動

春風裡,體驗多彩民俗

記者 李嬌儼 徐坊 張夢月 通訊員 藍王燕

  本報訊 (記者 李嬌儼 徐坊 張夢月 通訊員 藍王燕) 人間四月,春和景明。除了掃墓祭祖、出遊踏青,全省各地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為這一傳統節日帶來了更濃郁的文化色彩。

  提起清明美食,怎能少了“糯嘰嘰”的清明粿。在武義縣柳城佘族鎮周處村,每逢清明,當地的佘族村民都會製作一種特色美食——山哈粿,這也是佘家人的清明粿。

  製皮、揉面、做餡……一大早,佘族村民就忙活開來,將洗凈擠干水分的鼠曲草切得細碎,用灶火煮開,加入米粉和糯米粉混合,經過手工反覆揉捻,製成一團綠色麵團。涼亭里,村民身著佘族服裝,圍攏在一起包山哈粿。包制時兩根手指靈活地在粿子上捏出流暢的花褶,身上的銀飾隨著動作叮當作響。一旁,年輕人也有模有樣地學起來。這顆色澤翠綠的粿子,不僅承載著對春天的期待,更是佘家兒女對傳統文化的堅守。村民藍曉燕介紹:“村裡家家戶戶都會製作山哈粿,上面捏的花褶,既像佘家獨有刺繡的紋路,也像佘家鳳凰圖騰上的羽毛,寓意幸福吉祥。”

  這抹青翠的滋味,正悄然化作鄉村振興的密碼。遊客循粿香而來,在捏褶包餡間觸摸佘族文化。來自上海的遊客張子秋在體驗完手制山哈粿後說:“看到他們都在制粿,我們也很好奇,一起跟著學做了幾個,吃起來有嚼勁,風味清爽,讓我們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

  美食之外,別有洞天。湖州市南潯區善璉鎮含山腳下人聲鼎沸。蠶農手持竹籃,頭戴蠶花發飾,沿襲近千年“軋蠶花”習俗,祈願蠶桑豐收、五穀豐登。

  清明節當天,第二十七屆含山“軋蠶花”民俗活動在善璉鎮含山未來合創谷拉開帷幕。這場延續近千年的非遺民俗活動,通過現代美學、青年創業與非遺技藝的多元碰撞,為千年蠶桑文化注入新時代的表達。

  祈福大典結束後,身著蠶絲華服的蠶花娘娘開始巡遊撒蠶花。沿途,傳統音樂與互動表演相伴,再現蠶桑文化的輝煌。在“百人扎蠶花體驗區”,遊客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指導下,學習蠶花扎制技藝,沉浸式體驗傳統技藝。00后遊客小林將剛剛製作完成的蠶花戴在頭上,手托直播杆興奮地對鏡頭說:“這才是文化和潮流!姐妹們都來這裡‘軋’出美麗。”

  清明的文化內涵,也留在博物館中。杭州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慈福宮內,30多位市民遊客圍坐在長桌邊,一場“草木染團扇”手作體驗正在進行。

  “南宋時期,清明節不僅是緬懷追思的莊重節日,也是踏青郊遊、鬥茶品茗的春日佳節,團扇是宋人春日出遊鍾愛的裝飾品。”授課老師吳海芳介紹。從清明時令草木中萃取染料,採用蕭山過江布非遺技法,在絲絹上染出仙鶴、團花等宋韻紋樣……一柄素白團扇,就這樣被染出宋人筆下“煙柳畫橋”的詩意景象。

  宋代的清明時令和生活雅趣相遇今人,書寫出傳統節日綿延不絕的生機。

“桃”醉九溪
“桃”醉九溪
2025-03-26 03:57:33
走,去鄉村喝咖啡
走,去鄉村喝咖啡
2025-03-26 03:58:25
激發銀髮旅遊新活力
激發銀髮旅遊新活力
2025-03-26 04:00:32
花“漾”鄉村醉遊客
花“漾”鄉村醉遊客
2025-03-26 04: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