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經濟日報
山東管理學院藝術學院
社會需求導向創新人才培養
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與新文科建設雙重驅動下,提升藝術學科建設與專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落實新時代教育事業的時代使命,也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複合型藝術人才的重要動力。山東管理學院自2012年以來,以非遺專案傳承與創新為抓手,打造“文化築基、四維驅動、多方協同”藝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藝術人才培養的創新經驗。
文化築基工程,錨定文化傳承基因,破解專業協同難題。學院將非遺專案融入人才培育全過程,構建文化認同特色教育體系,形成高校非遺傳承與藝術教育融合模式的創新實踐,其創新案例榮獲第三屆山東省文化創新獎。
學院自2012年獲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基地以來,累計建成8個省級以上非遺研培、教育與傳承基地,涵蓋古琴、木版年畫、琴書、陶藝、刻瓷等傳統技藝門類。開設10余門非遺通識選修課程,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出國門等工作,打造“美育浸潤”“藝術大家談”“師說大講堂”等面向全校全社會、多學科發展的文化交流平臺。打通專業壁壘,推動資源分享與知識流動,建立“文化認知—活態傳承—創新應用”三級培養體系,實現非遺資源向教育生產力、文化創造力、社會服務力、國際傳播力的多維度轉化。
四維驅動體系,重構教學核心要素,打通培養環節壁壘。師資驅動,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跨界藝術家、行業專家,組建多元化師資團隊,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課程驅動,打破學科壁壘,強化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創新能力;平台驅動,為學生提供從創作到市場化的全鏈條實踐機會,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成果轉化率;評價驅動,作品展示、項目彙報、市場反饋等多維度考核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院組織跨專業師生團隊開展非遺工坊駐點協作,將非遺教學成果轉化為優質惠民資源。依託社會實踐專案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以“三下鄉”實踐深化非遺田野調研與技藝傳習,助力地域文化產業升級。學院與濟南市長清區聯合,率先成立濟南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社區文化學院,形成培訓課程研發、文化方案策劃到目標成果轉化的共建體系。通過四維驅動,實現了教學環節的連貫性與創新能力的突破,為培養複合型藝術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多方協同機制,貫通產教融合路徑,啟動成果轉化動能。學院積極推動政府引導、高校主導、行業協同、企業參與、社會機構助力等多方協同機制建設,推動實踐成果的多元轉化。成立黃河流域數位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同創新聯盟,推動非遺保護與數位科技的深度融合,促進新時代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舉辦第三屆濟南國際雙年展平行展,探討智慧時代傳統藝術的表達,為學科創新與人才培養提供重要平臺。
山東管理學院藝術學院在紅色文化基因的厚植傳承中,集藝術智慧資源啟動公共文化服務的社群凝聚力,促進藝術實踐融入現代文化治理體系,更好地實現新時代藝術價值的多維躍遷,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智慧方案。
(范振坤 王 碩 孔令科)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