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看點
更新于:2025-04-07 07:58:24

本文轉自:雲南日報

一鳴驚人源於背後的紮根

《人民日報》:具身智慧、人工智慧大模型、腦機介面、智慧網聯汽車……最近,不少企業和產品跑出了亮眼成績。社會關注、眾人振奮,很正常。我們在讚歎和振奮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了“創新何以可能”的底層邏輯。沒有哪個爆款,產生於偶然、起勢於瞬間,它們都是基於熱愛與堅持,離不開孜孜以求和全力以赴。“要做好作品,必須打磨,時間是省不了的”,於是有了“哪吒鬧海”。不是因為有天賦,而是十幾年“在做同樣的事情”,於是有了國產遊戲的“黑神話”。“錨定五年、謀准三年、紮實幹好每一年”,於是有了“杭州六小龍”的出圈。一鳴驚人的背後,恰是在默默無聞的日子里深深紮根。為一飛衝天歡呼,更要為沉潛篤行喝彩。支援創新、賦能創造,須有“只爭朝夕”的幹勁和“久久為功”的韌勁。

捕捉年輕觀眾的“文化味蕾”

《光明日報》:近年來,一批戲曲贏得了年輕人的芳心。青春版《牡丹亭》連演20年,培養了一批年輕觀眾;江蘇昆劇院通過“老帶新”模式創排《瞿秋白》,將黨史敘事融入水磨腔,該劇巡演時00後觀眾達41%;以京劇文化為主線的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展現梨園百態與非遺技藝,年輕觀眾佔比突出,其中,19歲至24歲觀眾佔比高達50.39%,25歲至34歲觀眾佔22.27%;黃梅戲《寂寞漢卿》融入現代元素,讓觀眾大呼黃梅戲也可以這麼時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戲曲,年輕人既渴望在《新龍門客棧》的武俠江湖中尋找俠義精神,又樂於在《浮生六記》的園林實景中感悟文人雅趣,這種文化認同既體現了傳統文化基因的復活,也是在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

本報記者 朱婧 整理

繽紛會展聚勢興業
繽紛會展聚勢興業
2025-03-26 06:18:04
張藝興出演聽障父親
張藝興出演聽障父親
2025-03-26 13:19:01
破譯文物密語
破譯文物密語
2025-03-30 2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