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波斯藍釉陶遇上廣彩瓷
更新于:2025-04-06 07:55:41

本文轉自:南方都市報

當波斯藍釉陶遇上廣彩瓷

151件波斯文藝瑰寶亮相廣東省博物館

  黃金獅首授權環。

  廣彩波斯文銘文人物故事圖大碗。

  薩珊王朝花葉鳥魚紋窩形金器。

  波斯文化藝術以相容並蓄、工藝精湛和美學獨特的著稱,其融合了古埃及、兩河流域、希臘、印度及中國等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鮮明的藝術風格,是人類文明寶庫中的重要財富。3月30日,由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文化遺產、旅遊與手工業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和廣東省文物局主辦的“群星點亮的夜空——波斯文化藝術瑰寶展”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展期至2025年6月17日結束。

  本次展覽彙集禮薩·阿巴斯博物館、德黑蘭大學穆卡達姆博物館、伊朗玻璃器與陶瓷器博物館、伊朗國家藝術館、伊朗國家地毯博物館共五家伊朗專題博物館的151件館藏精品。時間跨度自西元前3000年至20世紀;文物類別囊括陶瓷器、金屬器、玻璃器、波斯錦、波斯毯、細密畫等;並加以廣東省內相關文物精品,以“婆娑大地”“鏡像之境”“融榮互通”三大篇章,展示豐富多元的波斯文化藝術及中伊悠久燦爛的文明交流、互學互鑒的美好華章。

  從阿契美尼德王朝象徵權力與榮耀的黃金獅首授權環,到薩珊王朝奢華至極、工藝精湛的青金石人首獅首紋黃金項圈,每一件都是波斯歷史文化的珍貴見證,在中國觀眾面前揭開神秘波斯的面紗。這些重磅展品無論是展品本身還是同類器型,都是首次在國內巡展,讓觀眾得以近距離領略波斯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

  本次展覽在文創方面,從波斯傳統花紋和圖案中提取靈感,開發了多款文創產品,包括腰果花發圈、絲巾和筆記本等,讓觀眾在欣賞和使用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波斯文化的獨特魅力。展覽期間還將舉辦多場學術講座和教育活動。

  光明、蓮花與獅子:古波斯美學三重奏 

  伊朗是具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它位於東西方文明交會的十字路口,介於埃及文明、羅馬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草原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國文明之間,北接里海,西接土耳其、伊拉克,南臨波斯灣,東與巴基斯坦、阿富汗交界。除去少量低地平原,伊朗大部分為山脈和高原。在大區域內,這裡地處歐亞草原通往印度半島、西方通往東方的十字路口,更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要沖,自古便是東西方交流的必經之地。

  從亞述的鐵器到希臘的神話神像,從印度的肉紅石髓到中國的陶瓷,從歐亞草原的格裡芬到阿拉伯的抽象藝術,無不彙聚於此,融合於此,蛻變於此,又向四方傳播而去。它宛如璀璨的星空,閃爍著歷史的文明之光。伊朗的藝術文化以雅利安——瑣羅亞斯德教文明為根基,廣納各家之長,留下了厚重而多元的物質文化遺產。

  展覽一開篇就為我們介紹了古波斯人獨特的對“光芒”的信仰。相傳,最早在裡海東西兩岸乾旱嚴寒地區遊牧的雅利安人,對火、陽光等帶來溫暖的物質有特殊偏好,並敬畏大自然中水、風、土等對牧民至關重要的元素。西元前二千紀的雅利安人南遷,將這些文化和信仰帶入伊朗高原。古波斯藝術家們善於捕提和利用光芒的力量,將其融入各種藝術品和日常生活中。

  一件金光閃閃的“黃金獅首授權環”,向我們傳達了這種光明信仰與波斯生活的聯繫。據策展團隊介紹,在古代伊朗文化中,環形因形似太陽——古代密特拉信仰主神的象徵——而被賦予存在、最初的、創世與永恆等含義,曾被廣泛製造與使用,具體形式有手環、臂環、指環等等。授權環自古代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開始使用,主要用於統治階層上級對下級合法性授予的儀式上,代表著雙方對彼此的忠誠誓言。

  西元前550年,居魯士稱波斯王,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西元前550年—西元前330年)。在國王大流士一世(西元前522年-西元前486年)統治時期,波斯帝國達到鼎盛時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藝術融合了埃及、亞述、巴比倫文明,構建出波斯文明。這件黃金獅首授權環正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文物。

  “光明”“蓮花”“獅子”三大元素頻繁出現在古波斯人的工藝品中。據策展團隊介紹,古代波斯有兩大信仰:密特拉與瑣羅亞斯德教。最早進入伊朗高原的伊朗語人群崇拜密特拉,認為太陽是密特拉主神的象徵,光明是密特拉神的顯形,蓮花是光明神在世間的象徵,具有神聖意義。蓮花圖案象徵著美麗與不朽,在伊朗各個歷史時期都被廣泛使用。在瑣羅亞斯德信仰成為正統的波斯帝王文化中,獅子是王權的象徵,獅子持劍背後的光芒四射的太陽是歷代伊朗王室的標誌。

  如今,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對光明的尊崇之情,仍以堅韌的姿態延續著,無論是日常用品還是建築裝飾,都能深切感受到這份對光明的執著情懷。  

  中伊文化藝術交流:東西動脈上的融榮互通  

  “融榮互通”篇章是展覽的一大核心亮點,生動展現了中伊兩大古老文明的互鑒互融。觀眾不僅能看到伊朗的動植物、工藝品等傳入中國的歷史痕跡,如獅子、鴕鳥等動物形象以及廣州藩坊遺址出土的波斯藍釉陶;還能了解中國文化對伊朗的影響,如絲綢、瓷器等中國元素在伊朗藝術中的體現。

  中國和伊朗是世界上兩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據中國史料記載,早在距今2000多年前,張騫通西域,漢朝使臣已到達安息。在2000多年來的交往中,中伊兩國人民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對中伊文化交流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歷史上,中國對於伊朗的影響最著名的是絲綢和瓷器,不僅於此,還包括了飲食、衣著、日用器等豐富品類。器物和技術方面的互動在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伊朗陶器先後吸納融合了古希臘、中國唐宋、埃及法蒂瑪王朝、義大利威尼斯及其他國家的制陶工藝,並結合自身文化品位進行創新與發揚,展現了波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蘇丹阿巴德陶瓷上的圖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國藝術的影響,常常模仿其樣式。

  比如,展覽中的“鳳凰雲紋方形釉磚”是伊爾汗國時期(西元13-14世紀)的陶器,磚中央描繪了一隻擁有五隻尾羽振翅欲飛的中國鳳凰,畫面四周是中國的雲紋和波浪紋,可見伊爾汗時期中國元素對伊朗藝術的影響。

  與此同時,波斯人的釉陶也對中國有著長久的影響。帶彩釉陶作為建築構件的一種,最早出現在古埃及,波斯地區早在西元前13世紀就生產了類似的釉磚,北魏時期這項技術自西域傳入中國。明清以來建築上的琉璃瓦,究其根源,仍離不開波斯釉磚的影響。

  展覽還為我們呈現了廣東與波斯商人貿易往來的歷史見證。一件出土於湛江市遂溪縣的“薩珊王朝花葉鳥魚紋窩形金器”,由里外錘擊成型,表面錾刻有魚、鳥、飛鳳、忍冬花紋、蓮花瓣紋等。同時出土的還有波斯銀幣、金碗、銀碗、金花、銀鐲、金環、銀環、銀盒、銀簪等10多個種類。此批窖藏出土的金銀器是南朝時期當地先民在雷州半島東部沿海與波斯商人交易所得,反映了南朝時期廣州港以外的粵西沿海地區海外交易情況。此外還有廣東省博物館藏的一隻“廣彩波斯文銘文人物故事圖大碗”,其間繪有四個八方形開光,開光內以金彩書寫波斯文。此碗為伊朗菲魯茲王子定製,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資料。

  三千年來,米底人、波斯人、希臘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土庫曼人等不同民族陸續來到伊朗,帶來了各自獨特的文明,逐漸融合,塑造了包容開放的伊朗文化。這一多元的文化交織不僅得益於不同民族的定居,也深受絲綢之路的影響。絲綢之路作為東西方文化、技術和物質交流的橋樑,促進了伊朗與中國的密切聯繫,伊朗在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同時,也將伊朗的工藝、知識與文化傳遞至東方。伊朗的物質文化工藝,經過千年傳承,流傳至今,這不僅體現了伊朗人民對精緻生活的追求,對美和真理的永恆嚮往,也是伊朗人幾千年來在絲綢之路上與世界對話、融合與創新的象徵。

  本版採寫:南都記者 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