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文化報
王善揚 楊 俐 白頤欣
1 市場份額實現跨越式發展
443億元,是國產動畫電影十年(2015—2025年)的總票房;383億元,是30部票房破億元作品的合計票房,佔十年總票房的86.4%;252億元,是傳統文化題材作品的票房總數,佔比達57%……這組數字見證著中國動畫從代工窪地向創意高地轉型的十年征途。
據國家電影局備案信息統計,2015至2025年初,中國動畫電影立項總量達1297部,波動曲線明顯:年備案量從2016年峰值182部下行至2022年谷值53部,折射出政策調控與市場篩選機制的雙重作用。動畫電影票房維度則實現跨越式增長,年度票房從2018年的16.57億元攀升至2025年的百億元,八年和八年,2025年第一季度已突破151億元,創歷史新高,而此數位還在增加。十年裡,國產動畫電影票房累計443億元(詳見表一)。
國產動畫電影所佔市場份額經歷了從邊緣到主導的跨越式發展。2015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以9.54億元票房打破紀錄,全年國產動畫電影票房20.58億元,占動畫電影市場的46.1%;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以50.35億元登頂中國動畫電影票房榜,帶動國產動畫電影市場份額躍升至61.58%,國產動畫電影首次超過進口。
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但在《姜子牙》的帶動下,國產動畫電影票房份額維持在58.98%;2021至2023年,隨著《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楊戩》《長安三萬里》《深海》等作品的上映,國產動畫電影市場份額回升至60%,其中追光動畫、華強方特、光線傳媒等頭部企業合計票房佔份額過半;2024年因頭部影片減少,總份額下降;2025年頭部效應凸顯,《哪吒之魔童鬧海》單部貢獻春節檔票房的51%。整體而言,國產動畫電影份額穩定在60%以上,完成了從“進口主導”到“國產主導”的十年逆襲。
在整體電影市場的佔比上,國產動畫電影也實現了從“小”到“微主流”的蛻變:2015年貢獻4.7%的票房;2018至2023年,總票房從16.57億元開始上升,最高升至71.07億元,佔比依次約為2.73%、11.07%、8.79%、5.81%、7.40%、9.15%,最高值與最低值相差近5倍;2024年,總票房跌至28.75億元,佔比6.76%;2025年初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單片已破150億元,預計在整體電影市場全年總票房中的比重或達20%以上,標誌著國產動畫電影從邊緣品類成為電影市場的重要增長極。
據貓眼專業版統計,2014年至今國產動畫電影累計上映30部票房過億元的作品,票房總收入超383億元,市場呈現鮮明的雙核驅動格局:現象級影片《哪吒之魔童鬧海》以151.3億元登頂影史冠軍,“熊出沒”系列憑藉11部作品斬獲85.12億元票房。僅“哪吒”和“熊出沒”兩個系列,合計貢獻超七成國產動畫電影市場份額。
這組數字背後,折射出中國動畫產業在過去十年經歷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式發展:2015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開啟復興之路,國產動畫電影市場份額從46.1%起步;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推動國產動畫電影份額突破60%,標誌著本土創作首次主導市場;2021至2023年上映的幾部作品將份額穩定在60%以上,頭部企業前三者票房佔比超50%,工業化生產體系與IP開發進入可持續發展軌道,技術水準躋身國際前列。
然而,動畫電影產業的結構性矛盾仍突出。頭部5部作品貢獻率達61%,腰部內容持續缺位,票房過億元的動畫電影以15%至20%的佔比貢獻了75%至85%的市場份額,精品內容作品供給不足。未來,需構建“IP+原創內容+實驗動畫”的三級內容體系,破解“冰火兩重天”困局,推動產業鏈協同升級,實現從票房主導到生態健康的全面突破。
數據來源:國家電影局網站
2 中國經典神話IP仍為內容王者
過去十年裡,從《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到《大魚·海棠》,“白蛇”三部曲、《姜子牙》到《新神榜:楊戩》再到《長安三萬里》,直至今日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國產動畫電影在傳統文化題材領域取得了顯著突破,成功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結合,打造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經典IP。
根據國家電影局公開備案數據,2014至2025年間立項的國產動畫電影專案中,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創作主題的作品已上映25部,市場表現兩極分化:一方面,“西遊記”“哪吒”“姜子牙”“白蛇”4個經典IP改編的作品,已累計創造逾253億元票房,呈現出經典IP的現象級市場效應。
另一方面,在第二梯隊的傳統文化IP開發中,除追光動畫出品的《新神榜:楊戩》以5.55億元票房實現突圍外,涉及二郎神、十二生肖、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八仙過海等傳統題材的其他十余部作品,普遍遭遇市場冷遇,票房體量多集中在千萬元至億元之間,未能形成有效的商業價值轉化(詳見表二)。這種頭部IP壟斷市場紅利的格局,折射出傳統文化現代轉譯過程中內容創新與產業開發的深層挑戰。
《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破圈”效應,不僅讓“哪吒”系列憑兩部作品累計票房突破200億元,更掀起了一場關於中國神話IP價值的集體重估。數據顯示,2015至2024年間國產動畫電影備案總量達1294部,其中168部聚焦經典神話題材,佔比達13%,折射出內容市場對傳統文化題材的渴望。
以《西遊記》《封神演義》《聊齋志異》三大“文化母體”為核心,我國動畫電影企業打出了“經典IP+創新敘事”的組合拳。
先看“孫悟空”,以24部備案作品領跑“神話宇宙”,放映影片5部,但僅有《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以9.54億元票房居先,《西遊記之再世妖王》堪堪破億元,加上其他3部,累計票房10.87億元,可見IP熱度與內容品質的失衡。
再看“哪吒”,13部備案作品7篩分,形成“現象級—系列化”雙迴圈模式。《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哪吒之魔童鬧海》兩部總票房超過200億元,體現出創作團隊對“反差人設”與情感共鳴的精準把控,體現了經典神話IP與內容高效結合的市場價值。
除這兩個“頂流神話”之外,《姜子牙》以16.03億元票房開創“哲學動畫”新範式,《新神榜:楊戩》憑藉東方美學與賽博朋克的視覺美術風格融合斬獲5.96億元,展現細分市場的潛力,兩者通過差異化敘事穩固地位,而愚公、大禹、八仙、十二生肖等題材遇冷,深陷“備案多、爆款少”的困境。
2016年經典神話題材備案達到峰值23部,但同質化嚴重導致市場遇冷;2024年備案數驟降至9部,“西遊記”“哪吒”“楊戩”“牛魔王”等大熱IP各備案了1部作品,折射出行業對“神話宇宙”趨向理性。
但今年隨著《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大獲成功,此類經典IP在動畫市場的商業潛力重新受到資本關注。據有關報導,由彼得·羅(Peter Luo)創辦的洛杉磯電影公司Stars Collective,在第二十八屆香港國際影視展上公佈“東方神話宇宙”開發計劃,將依託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世界觀,打造動畫電影三部曲《八戒》《美猴王》《哪吒》,採用AI生成動畫和動作捕捉,創造超級真實的神話世界。目前官方只放出了一張AI生成的概念圖。至於今年下半年是否再有新的神話題材作品備案,答案是:一定會有的。
3 從“神話依賴”到“文化共生”
如果將2015至2019年視為國產動畫電影的1.0階段:依託《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實現票房突圍,再現經典神話價值,但存在敘事套路化問題,如“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故事範本重複。那麼,2020至2024年則可以看作2.0階段:通過《姜子牙》的哲學思辨、《長安三萬里》的文化縱深,推動神話IP向價值觀輸出升級。由1.0到2.0,體現了中國動畫電影創作從“神話依賴”到“文化共生”的發展歷程。
具體而言,如光線傳媒通過“封神演義”系列重構神話世界觀,追光動畫以《聊齋:蘭若寺》探索鬼狐故事現代解構,標誌著行業從蹭熱度轉向深耕文化內涵。《長安三萬里》的爆款效應與追光動畫“聊齋”系列的試水,標誌著市場從單一神話依賴轉向多元文化挖掘——“白蛇”系列三部曲的14億元票房驗證了東方奇幻民俗傳說的全球市場價值。
分析2024年及2025年1月備案國產動畫電影題材類型(詳見表三),可以發現幾個新變化。
一是歷史與民俗題材崛起。歷史題材作品有20部,聚焦三國、盛唐等高辨識度時代背景,6部三國相關題材作品,《武當三部曲之神仙道》等作品已獲政策專項扶持。民俗傳說題材有11部,其中《蝶戀》《孔雀東南飛》重新書寫男女愛情與家族利益的衝突,《愚公移山》展現人類個體堅定不移的意志力,《貓行東方》系列短片以“市井妖怪”敘事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
二是出現文學名著改編熱潮。光線傳媒的《新西廂記》《牡丹亭之遊園驚夢》重構古典愛情故事,鎖定年輕女性市場,追光動畫的《水滸1:風雪山神廟》追溯北宋汴京盛景,《朝花·夕拾》展現新文化運動時期故事。
三是關注“未來科技+人文關懷”。2024年有17部未來科幻題材動畫電影備案,其中《匿名玩家》《玄宇》《完美愛寵》《完美爸爸》《安妮》《反擊者4》《快樂星球》聚焦AI主題創作,這些作品在保留冒險敘事基底的同時,呈現出顯著的多元化探索特徵——既有《紅血球“七個九”》對人體微觀宇宙的哲學思辨,《熊孩子2:怪獸星球》通過星際冒險重構兒童成長寓言,也有《末日灶王》以美食記憶對抗數位異化的溫情敘事。創作者巧妙融合硬核科技元素與傳統文化符號,既在《星際未來》中展現太空探索的堅韌精神,又在《環保護衛隊之拯救地球》里構建人機協作的新型生態倫理。
這些多元化題材作品實現市場破局的關鍵在於,歷史題材需在考據嚴謹性與藝術創新性之間取得平衡,如《長安三萬里》對唐代詩詞的視覺轉譯,科幻題材要警惕“技術炫技”陷阱,需強化人文內核,如《熊出沒·伴我“熊芯”》通過熊大、熊二與機器人母親的故事,思考人工智慧發展的界限及與人類情感的交流。
2024年及2025年1月備案國產動畫電影題材類型統計(表三)
數據來源:國家電影局網站
中國動畫電影產業通過“垂直深耕+技術躍遷+全球化突圍”已構建起核心競爭力,呈現三大新趨勢:一是題材邊界持續拓展,從經典神話IP到民間傳說,從未來科幻到現實主義題材,均有涉及;二是工業化生產體系逐步完善,建立起從文學孵化、美術設計到後期製作的全流程標準;三是全球化佈局加速,如“哪吒”系列電影海外發行覆蓋50個國家和地區,《深海》入圍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
站在新的市場節點,中國動畫電影產業正以年均23%的複合增長率向千億元市場邁進。未來,通過政策支援、資本湧入、深度創新、文化出海、跨領域協作,將出現更多的國產動畫電影佳作,完成傳統文化符號到現代商業IP的價值轉化,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核心載體之一。
(本版圖片、表格內容均由“wuhu動畫人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