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勞動報
老年人如何提高健康期望壽命
全國人大代表范先群:用AI技術提升健康管理水準
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連年穩步增長,但健康預期壽命的提升卻相對滯後,平均存在近10年的不健康存留期。這不僅嚴重降低居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更會極大消耗醫療資源,加重社會經濟負擔。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范先群提出,可以用AI技術提升健康管理水準。
如何加強老年人群健康管理,提升健康水準?范先群建議,針對老年人群,優化健康管理服務,包括定期健康檢查、疾病預防、康復護理等,並研製老齡人口疾病預防與健康保健服務包,鼓勵醫療機構提供定製化服務,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同時,加強中年人群的慢病風險防控,提供便捷的體檢與篩查服務。
“我們還應構建綜合防控網路,完善健康保障體系。”他指出,應該構建慢性病綜合防控體系,包括監測、預防、治療、康復等環節,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加強慢性病監測與管理,提供個人化的健康管理服務。此外,鼓勵進一步深入探索慢性病多病共存的相互作用機制,並構建全面、協同的多病共管服務體系。加強環境保護,監督與管理主要污染源。
范先群表示,數智科技正在重塑醫療與健康服務模式,但科技應用與醫療健康服務體系的融合缺乏針對性,導致數智科技在提升健康預期壽命方面的效果尚不明確。對此,他提出,一方面要支援人工智慧醫療技術研發,推動AI在醫療影像分析、疾病預測、個性化治療等方面的應用。另一方面,利用知識圖譜和語言大模型等新型技術,提升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的智能化水準,提供個人化的健康教育與健康科普服務水準。
如今,智慧手錶等可穿戴設備備受青睞,那這些設備是否能納入健康管理系統?“我們應該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補貼,鼓勵企業創新研發和推廣主動健康管理智慧可穿戴設備、智慧健康管理系統等,實時監測使用者健康數據,提供個人化健康管理建議,預防疾病發生發展,提升老年人群健康意識。”范先群說,還可推動遠端醫療和移動健康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提供便捷的在線問診、健康諮詢等服務。
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凸顯,個人健康數據的安全存儲和合規使用亟待解決。對此,范先群建議建立健康數據追蹤與評估平臺,整合個人健康記錄、醫療資源使用等數據,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和介面規範,加強數據共享與交換,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數據分析與挖掘,提供健康趨勢預測和政策建議。 ■勞動報記者 葉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