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星堆文物如何“開口說話”(深閱讀·文化和科技融合)
更新于:2025-04-14 06:35:33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科技賦能文物發掘、修復與展陳全鏈條——

看,三星堆文物如何“開口說話”(深閱讀·文化和科技融合)

本報記者  宋豪新  游  儀

  三星堆銅獸驮跪坐人頂尊銅像。

  資料圖片

  文物保護修復人員正在觀察研究三星堆出土文物。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

  三星堆青銅神壇。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就“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在四川省廣漢市的三星堆研究院,著力科技與考古融合,讓這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化瑰寶,面向公眾說出了它的故事。

  三星堆,驚豔世界的文化瑰寶。

  如何讓這些沉睡千年的文物講出自己的故事?在四川省廣漢市的三星堆研究院,隨著近日啟動的古蜀文明保護傳承二期工程,一個個新科技手段,賦能文物的發掘、修復與展陳,讓公眾有了探秘文物的新視窗。

  發掘環節——

  高科技工具大顯身手

  恒溫恆濕多功能考古方艙、載人“懸空”發掘的考古集成平臺、前置在發掘現場的各類實驗室……

  步入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最新一輪考古發掘工作現場,各種高科技工具輪番上陣。

  上世紀80年代,三星堆考古工作者們在露天的1號、2號祭祀坑中使用普通工具發掘;30多年後,全球首個考古發掘現場全封閉保護棚“拔地而起”,3號至8號祭祀坑進入考古方艙。

  文物在地下長期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出土後周圍環境發生巨變,如果保護不及時,會給文物帶來極大傷害,如彩繪變色、有機物碳化等。密閉的考古方艙嚴格控制溫濕度,避免了外界塵土、細菌等污染因素的干擾,給予文物及時有效的保護。

  隔著考古方艙的透明艙體,可以瞧見,工作平臺懸於坑內,穿著防護服“全副武裝”的考古人員趴在上面作業,仔細清理易碎文物。“我們每個方艙都配備了集成發掘平臺,並設置有多功能考古作業系統。這個看似吊籃的平臺,能使發掘坑中的文物和填土少遭受發掘者帶入的污染。”曾主持發掘過三星堆1號、2號祭祀坑的領隊陳顯丹介紹。

  在大型發掘艙體旁,有機實驗室、無機實驗室、應急分析實驗室、微痕應急保護實驗室等一字排開,文物出土後能在現場進行實驗和保護,實現無縫銜接。“通過100倍的超景深顯微鏡尋找絲綢的影蹤,利用鍶同位素和碳、氧同位素開展象牙溯源……我們根據不同發掘對象的特徵,有針對性地設計科技考古研究內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副站長許丹陽說。

  有了高科技的助力,三星堆發掘不斷上新。精美的青銅器、前所未見的稀世金器、雕刻有繁複紋飾的象牙器……一批批造型可愛又新奇的珍貴文物出土、展出,引發了廣泛關注。日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故宮博物院,利用X射線、CT等科技手段,從青銅器內部發現了芯骨和條形芯撐。該技術主要存在於青銅神樹樹幹、銅龍、青銅小立人等極具三星堆“本地風格”的青銅器中,這是目前國內最早使用芯骨和條形芯撐技術的實例。

  修復環節——

  人工智慧助力拼接

  殘片數量多、四散在不同祭祀坑,出土年代不盡相同、時間跨度達37年,怎麼將三星堆里的考古殘片還原成華美的銅像?

  新一輪三星堆考古發掘已經出土1.7萬多件編號文物,數量龐大。面對大量的出土文物及殘片,為了提高修復效率,三星堆考古團隊嘗試通過人機協同方式下的人工智慧輔助文物修復工作。

  銅獸驮跪坐人頂尊銅像由出自三星堆不同考古區域的文物,通過人工智慧技術“跨坑拼接”而成,其元件分別來自2021年3號坑出土的銅頂尊跪坐人像、1986年2號坑出土的銅尊口沿以及2022年8號坑出土的銅神獸。

  “還原它的難度非常大。我們藉助人機協同模擬技術,先完成‘數位拼接’,再進行實體文物拼接,最終跨坑拼接。”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余健介紹,他們對文物進行全方位掃描,建立三維模型;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提取碎片的幾何特徵資訊,計算彼此的匹配度;分析受力數據,驗證不同拼接組合的可能性……無需觸碰實物,研究人員可以在數位空間進行類比拼對和復原,充分驗證各種可行性方案。有了人工智慧助力,目前銅獸驮跪坐人頂尊銅像已基本確認完整。

  一些暫時難以修復實體的文物,也藉助人工智慧實現“數位重生”。

  在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保護與修復館,透過玻璃牆,遊客可以清晰看到修復師們正在使用儀器觀察文物殘片。一側大屏上,分散的數位青銅殘件逐漸聚攏,30多個殘件實現拼對,最終組合成一株完整的數位青銅神樹,高2.88米。

  “這是我們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數位類比復原的2號青銅神樹。先對文物殘片全面掃描‘體檢’,再對其進行數位建模,最後,在電腦上將文物原貌拼接還原。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加持,2號青銅神樹成功實現‘數位重生’,跨越3000多年再次與世人見面。”余健說,“經過考古學家和文物保護修復專家評估,如果採用傳統的物理加固方式復原,不僅難度大,而且耗時長,文物本體也易損傷。因此,先對2號青銅神樹進行了數位類比復原。”

  “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千年文物實現‘數位重生’。”在余健看來,組合文物殘件就像在拼接歷史文明圖景,“成功拼接更多,拼圖越完整,就越能幫助我們瞭解三星堆文明的歷史。”

  展陳環節——

  參觀遊客“跨越時空”

  古蜀民圍著神樹祈禱,三足金烏在天空中飛翔……

  在三星堆博物館內,戴上MR(混合現實)眼鏡,走到特定文物面前即可觸發特定的數字場景,遊客可以體驗到以文物為主題的古蜀國生活場景。

  讓文物“說話”,科技為文物展陳延伸出多元體驗。

  在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的互動體驗廳里,遊客親自動手,體驗玉器的切割、鑽孔、刻紋、打磨和拋光工藝;還有觀眾對傳統祭祀活動興趣濃厚,模擬參與“抬神獸”“神樹祈福”……

  “在這裡,觀眾可以沉浸式體驗三星堆人的服飾、冠式和自然生活環境,參與三星堆人的制銅、制玉還有房屋搭建、祭祀。”三星堆博物館學術研究部館員羅紅說。

  還有不少遊客心心念念:“三星堆博物館很精彩,可還想看看祭祀坑發掘現場,怎麼辦?”三星堆博物館推出的“尋覓三星堆——祭祀坑考古發掘現場”大空間VR沉浸式探索體驗專案可以實現這個心願。

  “歡迎大家來到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發掘現場。大家看那裡,2號坑緊挨著8號坑,大家熟知的縱目面具、神樹、大立人等都出自2號坑。”在三星堆博物館負一層的體驗區,遊客們戴上VR(虛擬實境)眼鏡後,“數位講解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冉巨集林一下子出現在了身邊,帶領大家“走”進三星堆遺址考古大棚。

  從3號祭祀坑到8號祭祀坑,這個數位考古大棚1∶1重構復原了祭祀坑、考古方艙、實驗室、象牙庫房、青銅館與新館等6個數位孿生場景。

  “我們花了10個月時間研發專案,整合利用了3—8號祭祀坑遺址考古現場和出土器物、科技考古及學術研究、博物館展廳陳列等一系列數字資產,創造了大型物理空間沉浸式虛擬體驗。”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董靜介紹。

  本期統籌:劉靜文

  版式設計:汪哲平

沙海植綠
沙海植綠
2025-03-26 06:17:50
清風入弦草木歌
清風入弦草木歌
2025-03-26 06:17:43
海棠·紅梅
海棠·紅梅
2025-03-26 06:17:27
休閒孕育著創造
休閒孕育著創造
2025-03-26 06:16:31
出海的“靈珠”
出海的“靈珠”
2025-03-26 06:13:41
晝夜相停話春分
晝夜相停話春分
2025-03-26 06:13:28
追溯起源,展現印記
追溯起源,展現印記
2025-03-26 06:12:30
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命由我不由天
2025-03-26 06: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