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飯喝點小酒,會怎麼樣?研究發現,常喝小酒危害可能更大
更新于:2025-04-11 09:44:40

在日常生活中,飲酒似乎是不少人生活里的一部分。有些人覺得,每天晚飯時來上一點小酒,那是愜意無比,彷彿能將一天的疲憊都驅散。但你可曾想過,這看似平常的小酌之舉,背後卻隱藏著諸多健康隱患。

就拿老李來說,退休后的他,每晚都雷打不動地喝上二兩 38℃的低度白酒。在他心裡,一直秉持著 “不喝大酒,大酒傷身,小酌怡情” 的觀念。可事實真的如此嗎?從權威的研究數據來看,情況不容樂觀。《柳葉刀》期刊上的 2020 全球疾病負擔研究表明,在 2020 年,竟有多達 178 萬人因飲酒而失去生命,並且飲酒還是致使 15 至 49 歲男性死亡的關鍵風險因素之一。

有研究人員對 1173 萬人的數據進行了深入剖析,得出的結果令人警醒。輕度飲酒者,也就是那些平日里只是小酌的人,他們患消化道癌的風險相較於滴酒不沾的人,竟然升高了 4%。而且,喝酒的頻率與患消化道癌症的風險緊密相連。那些每天都要喝上一點的人,風險最高時能達到 39%,這可不是個小數目。對於輕度飲酒者而言,如果每周喝 3 至 4 次,患消化道癌症的風險也會顯著增加,達到 16%。

再把目光轉向 2019 年韓國的一項涉及 977 萬多人的研究,這裡面也有驚人的發現。經常喝小酒的人,患房顫的風險明顯更高。對比每周僅喝酒 2 次的人,每天喝酒的人患房顫的風險足足增加了 41.2%,而每周只喝 1 次酒的人,患房顫的風險相對就低很多。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每天晚餐時的那點小酒,絕不是可以輕易忽視的健康小插曲。

說到酒,市面上的酒度數繁多,常見的有 38°、42° 和 52° 等。那不同度數的酒對人體的傷害又有何差異呢?在我國,傳統白酒度數通常較高,一般在 55 至 65 度之間。不過近年來,低度白酒也逐漸嶄露頭角,出廠酒度數大多以 40 度為界,有些地方甚至生產出 18 度、28 度的白酒。

當酒進入人體后,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就是消化系統。高濃度的酒精就像一把尖銳的利器,直接刺激和損傷著消化系統,胃黏膜更是深受其害。長時間飲酒,胃炎、咽炎、食管炎、口腔黏膜炎等疾病很可能就會找上門來。而且,酒的度數越高,這種刺激就越發強烈。要是腸道內長期存在高濃度酒精,腸道菌群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毒素在腸道內大量滋生,這些內毒素會源源不斷地進入門靜脈系統,最終讓肝臟不堪重負,引發損傷。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酒的度數越高,對身體的傷害也就越大。

當然,除了酒的度數,酒精的攝入量也是衡量傷身程度的關鍵指標。這裡有個簡單的公式可以計算酒精攝入量:酒精攝入量 (克)= 飲酒量 (毫升)× 酒精含量 ×0.8 (酒精密度)。比如說,一瓶 200ml 的 42° 白酒,按照公式計算,其酒精攝入量為 200ml×42%×0.8 = 67.2 克。這就意味著,喝這麼一瓶白酒,相當於攝入了 67.2 克的酒精,這些酒精進入人體后,會在身體里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人在喝醉後,會嘗試各種方法來解酒,比如喝蜂蜜、濃茶等。但實際上,這些方法真的有效嗎?其實不然,酒精進入人體后,主要依靠小腸進行吸收,再由肝臟進行代謝。蜂蜜和濃茶在這個過程中,並不能加速酒精的代謝。相反,茶葉中的茶鹼還會和酒精一起,讓心臟的興奮效應增強,這無疑是給心血管系統增加了額外的負擔。而蜂蜜呢,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酒後低血糖的癥狀,但對於乙醛代謝卻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説明。

既然常見的方法不行,那該如何正確應對醉酒呢?當我們感覺到有輕度醉酒的跡象時,比如出現易怒、話多、眼部充血、心率加快、頭痛、頭暈、臉色潮紅或蒼白等癥狀,就一定要立刻停止飲酒,並且採取相應的措施。同時,要提醒大家的是,市面上那些五花八門的解酒藥,大多都只是噱頭,並沒有實際效果。在《急性酒精中毒診治共識》中,唯一提到的具有促酒精代謝作用的藥物是美他多辛,它能夠啟動乙醛脫氫酶,有效對抗急性和慢性酒精中毒引起的乙醇脫氫酶活性下降。但即便如此,也不意味著可以依賴藥物來解酒。最靠譜的做法還是要少喝酒,如果實在避免不了飲酒,那在喝酒過程中和喝完酒之後,多喝些溫水。因為酒精在代謝過程中會消耗大量體內水分,適當補充水分,不僅可以保護身體器官的正常機能,還能加快腎臟的排泄功能,讓酒精代謝物更快地通過尿液排出體外。

在我國,酒文化源遠流長,在很多場合下,喝酒似乎成了一種社交的必備手段。但即便如此,我們也要學會保護自己的身體,降低酒精帶來的傷害。

首先就是要控制飲酒量。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2016 版》的建議,成年男性每天攝入的酒精量不應超過 25 克,成年女性則不應超過 15 克。這就像是給我們的飲酒行為劃定了一條安全紅線,只有在這條紅線範圍內,才能盡量減少酒精對身體的損害。

其次,在選擇酒的時候,盡量選擇度數低的酒。度數低意味著酒精含量相對較少,對身體的刺激和傷害也會相應降低。而且,要特別注意不要將不同種類的酒混著喝。因為大腦在面對混合酒時,很難準確判斷酒精的攝入量,這樣很容易導致飲酒過量,從而加重身體的負擔。

另外,喝酒前的準備工作也很重要。在喝酒前,一定要先吃點東西墊墊肚子。像一些富含澱粉和蛋白質的食物就是不錯的選擇。當酒和食物一起進入胃裡時,食物能夠起到緩衝作用,延遲酒精的吸收速度,避免血液中的酒精濃度瞬間升高,從而減輕酒精對身體的突然衝擊。

在喝酒的過程中以及喝完酒之後,也不要忘記多喝水。前面已經提到,酒精代謝會消耗大量水分,及時補充水分,就像是給身體的代謝機器注入了潤滑劑,能夠讓各個器官更好地運作,加快酒精代謝物的排出。

總之,我們不能再盲目地相信 “小酌怡情” 這種說法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酒精對身體並沒有所謂的安全劑量,哪怕是少量飲酒,也可能會給身體帶來潛在的風險。所以,如果不是必要情況,還是盡量遠離酒精。但如果因為某些原因不得不飲酒,那也要牢記上述的這些方法,盡最大努力降低酒精對身體的傷害,讓自己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也能保持身體的健康。

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給人帶來短暫的愉悅和放鬆,但與健康相比,這些都顯得微不足道。我們要時刻保持對健康的關注和重視,用科學的方法來對待飲酒這件事,這樣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