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遇到別的小朋友搶玩具,總是一臉委屈地去找家長。
而有的小朋友則特別沉穩,被搶了玩具也不哭不鬧。
這是好事,還是另有隱情呢?
某天早晨我送娃去幼稚園,剛進門,一個小男孩徑直走到我的娃邊上,開始幫他收拾小書包,一言不發。
其他小朋友見了都笑:“他有小大人樣兒,不發脾氣。
”老師輕拍了一下那孩子,溫和地說:“好啦,放輕鬆點。
”我心裡想,這樣的孩子,看似“情緒穩定”,但究竟怎樣才算穩定呢?
情緒穩定背後的科學原理
我們常聽說要培養孩子的“情緒穩定”,可是,0-3歲的小孩子,他們的大腦可不全是穩定的。
科學研究發現,孩子的情緒並不是單純的行為習慣,而是一系列複雜的腦部活動。
特別是小孩子的大腦,扮演著一個還未發育完整的角色,它對情緒的反應是快速且不易控制的。
簡單來說,他的小腦袋會在瞬間爆發情緒,而他們沒有能力去控制和管理這些情緒。
這就是為什麼小娃常常說哭就哭,根本不計後果。
這其實是正常的,家長需要理解,在這樣發展階段,所謂“穩定”不等於不發脾氣或不哭鬧。
如何理解0-3歲孩子的情緒反應回到小孩子的世界,他們的每一次哭泣、發怒、歡笑,都由大腦的不同區域在指揮。
這些情緒背後,不是單純的好壞,而是成長的過程。
就像有些孩子見到陌生人會大哭,有些孩子被搶了玩具卻淡定,也許他們的大腦在進行不同的“學習”。
不哭闹的孩子不一定是“情緒穩定”,可能他還沒有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不滿。
大聲哭的孩子也並非“情緒差”,而是在正常交流他的不安或需要。
建立合理的情緒期望與目標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家長重新思考,什麼樣的情緒反應才算合理?
也許應該是這樣的:孩子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哪怕是哭泣或生氣,只要他能在成人的引導下漸漸平息,這亦是一種進步。
關鍵在於家長的引導,我們不能苛求他們不哭,不生氣,但可以尋求一種合理的方式,幫助他們學習如何宣洩情緒。
記得有次我家娃因為沒買到心儀的玩具而在商場大哭,我沒有強迫他安靜,而是陪著他聊了為什麼玩具對他那麼重要,慢慢地,他不再哭泣,而是開始用言語說明他的抗議。
支援孩子學會情緒管理的實用建議那麼,家長們該怎麼做?
首先是觀察和理解,當孩子情緒爆發時,先不要急著制止。
站在他們的角度,傾聽他們的情緒,給予適當的安慰。
這種共情式教育,比一味的制止更有效。
鼓勵孩子表達,而不是壓抑。
比如告訴他們,當你感覺難過或憤怒,可以跟爸爸媽媽說。
給孩子設立簡單且真實的情緒目標,比如“明天我們試著哭少一點好嗎?
”這種溝通能給予孩子信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結尾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就像天上的雲,有時候變化多端。
但正是這些多變的情緒,讓我們見證了他們成長的每一步。
在看起來混亂的世界裡,孩子們通過情緒與我們交流,而我們給他們的支援與陪伴才是他們成長路上的穩定劑。
下次當孩子情緒起伏時,我們不妨耐心觀察,看看在這場情緒的“暴風雨”中,他們究竟學到了些什麼。
這樣,我們才不會被誤解所蒙蔽,真正理解“情緒穩定”背後的意義。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