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無非就是學習沒有成就感,感覺努力也沒用和學不會,以及學起來太辛苦,沒有玩的時候快樂。
但不愛學習不意味著不去學習,而厭學則不一樣,孩子厭學則是抗拒學習。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不學習時,都會認為孩子狀態不好,孩子太懶不努力,孩子太累了,休息緩緩就好了。
很少去關注孩子是不是內驅力以及學習動力出現問題了?家長説明孩子的辦法通常是:
給孩子多報幾個補習班,讓老師倒逼孩子多學;
督促或嘮叨以及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加倍努力,迎頭趕追;
對孩子各種倒逼,逼著孩子努力學習。
以上幾種太過於著急解決孩子問題的做法,不僅對孩子愛上學習沒有説明,反而錯過了干預説明孩子恢復學習動力的最佳時機。
對於孩子從不愛學習到厭學,經歷的幾種心理變化,父母要提前做到心中有數:
首先,可能遭遇了學習上持續挫敗感和打擊。
尤其是之前成績比較好的孩子,一直過得順風順水的,就會本能覺得自己成績不錯,也深得老師和家長的認可與喜歡。
一旦到了高手聚集的重點學校和重點班,存在感就會立馬下降。
之前的學霸變成了不起眼的小透明,這種感覺孩子會很有落差感,也較少得到老師的認可和鼓勵,甚至不會被老師關注到。
長期缺乏存在感的孩子,就逐漸會懷疑自己,缺乏自信。
再加上成績又沒有很大起色,就會陷入習得性無助。
持續的悲觀失望以及毫無存在感的生活,會讓孩子不想努力,也不想學習,陷入躺平和厭學狀態。
其次,將學習帶來的落敗感跟人際關係差關聯。
有些孩子在學習上沒有成就感,哪怕被父母逼著去補課,也沒有大的起色。
父母殷切的期待與失望,孩子都看在眼裡,讓孩子陷入了自責與內耗中。
尤其是當孩子在成績下降后,同學關係處得又有矛盾時,這會讓孩子將成績跟人際關係相關聯,會覺得“成績差了,被看不起”的內耗所包圍。
這樣孩子就強行將自己的痛苦跟學習差關聯起來,越糾結,越害怕時,越容易放棄學習。
孩子的情緒變化是從瞎琢磨和自我拉扯中慢慢陷入內耗迴圈的,剛開始只是一點點負情緒,當災難化思維伴隨著時間週期的拉長,就變成了畫地為牢的自我糾結。
孩子有情緒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有情緒而父母絲毫沒有覺察到,反而把孩子不學習的原因歸結為懶惰,反過來還批評指責孩子。
最後,情緒問題會導致孩子無法學習。
家長可能會認為情緒不好,多大點的事啊。想開點不就行了嘛。
但家長不明白的是,學習是一件極辛苦的事,原本就會消耗孩子的意志與能量,尤其是孩子的情緒不被看見,孩子的感受不被理解時,很容易逃避。
很多厭學的孩子並不是真的不想學習,而是實在學不下去或沒辦法堅持下去。
因為逼迫自己在負情緒中學習實在是太痛苦的,而且還伴隨著家長的指責,總是請假?怎麼這麼不懂事?怎麼這麼拎不清?耽誤課的嚴重後果不知道嗎?
父母先入為主的結論,讓孩子更加內耗,更加自責,更加無法學習。
從負情緒的萌芽到情緒的發展,再到情緒的爆發期,是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週期,但凡父母早一點發現孩子的異常情緒,都可以及早介入,及早疏導和解決。
而不是等著孩子厭學到請長假,到休學才著急和重視。
厭學背後,往往都隱藏著各種情緒問題,比如焦慮、失眠、煩躁,甚至是抑鬱等。
在情緒初期時,父母要及早覺察,知道孩子焦慮、逃避和恐懼以及對抗學習的背後原因,往往不是因為不想學,而是害怕壓力,滋生了太多恐懼情緒。
一點點刺激,都會讓孩子出現軀體癥狀,孩子才會逃避學習,才會發展到厭學,來迴避自己不堪忍受的壓力與高期待。
家長及早瞭解孩子厭學的萌芽狀態,多去瞭解孩子的心理,孩子即便有厭學情緒,也能在最早的時間去干預和疏導。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