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脈的指尖傳承
更新于:2025-04-11 00:32:35

本文轉自:懷化日報

千年文脈的指尖傳承

——洪江區幸福路小學幸福木偶社團圖片掠影

洪江杖頭木偶將懷化的民族風情融入木雕泥塑,讓木偶兼具藝術價值與文化符號意義。 (朱建勤 攝)

洪江古商城內的慶元豐貨棧現為洪江古商城木偶劇社

丁洪艷老師正在教小朋友舞動木偶

陽惠生老師正在給木偶人雕刻“手掌”模具

陽惠生老師和他的木偶人“王二小”

原創木偶劇《夢想之種》

張西玲老師和劇場的同學們正在練習木偶戲

西藏舞蹈《格桑拉》

木偶戲三國人物劉備、關羽、張飛。

一個包袱一把傘,來到洪江當老闆。

圖/文: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雨 通訊員 丁洪豔

木偶藝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承載著兩千多年的文明記憶,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獨特的藝術形態訴說著民族的審美與智慧。這種被稱為“傀儡戲”的古老表演形式,集音樂、美術、舞蹈、文學於一體,雖以無表情的木偶為媒介,卻能通過操縱者的指尖功夫,讓木胎泥塑的角色在舞臺上演繹出人間百態。

追溯木偶戲的淵源,早在漢代文獻中便有“傀儡戲”的記載,古人以木偶為“代言人”,“以歌舞演故事”,讓三尺戲台成為歷史與生活的微縮鏡像。歷經千年演變,各地木偶戲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福建提線木偶的細膩、廣東杖頭木偶的靈動、陝西皮影木偶的粗獷……而在湖南,木偶藝術以“操縱穩健準確、表演細膩傳神、造型精美生動”聞名,尤其洪江杖頭木偶,更將湘西的民族風情融入木雕泥塑,讓木偶兼具藝術價值與文化符號意義。

在洪江古商城的工作室里,七旬手藝人陽惠生的木架上擺滿了半成型的木偶頭坯。濕潤的陶土胎體泛著米黃色的潮氣,尚未點睛的眼眶裡彷彿藏著萬千故事,只待匠人用畫筆賦予神情——有的即將描上彎彎的黛眉,簪上苗族銀飾打造的鬢花;有的準備抹上赭紅的臉譜,配上侗族刺繡的衣袍。這些未完成的作品,正是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的對話:陽惠生摒棄了傳統木雕木偶的呆板,繼承恩師的泥塑技法,讓木偶面部線條更富張力,配合可活動的機關,使“木美人”能眨眼、頷首、甩袖,一顰一笑皆有韻致。

每週四下午,幸福路小學的教室里都會響起歡快的絲竹聲。十幾個孩子圍在課桌旁,爭著握住比自己還要高的棗木操縱桿。八歲的玲玲踮著腳,雙手攥緊“旦角”木偶的長桿,雖說木杆在她手中晃得歪歪扭扭,繡著粉桃的水袖卻被她甩得翩然生姿——綢子掠過羊角辮,在窗櫺透進的陽光里劃出半道圓弧,木偶的裙擺也跟著打轉,彷彿真有位古代小娘子踩著碎步,在時光里輕盈起舞。陽惠生站在一旁,布滿老繭的手輕輕扶著孩子的手腕,眼角的皺紋里盛著五十年前的光亮。他還記得19歲那年,在省劇團初次見到老師傅用陶土捏出會“笑”的木偶頭,掌心觸到濕潤陶土的那一刻,便註定了與這門手藝的羈絆。

從青絲到白髮,陽惠生與木偶戲相伴五十三載。他改良木偶的關節機關,讓“漁翁”能甩竿釣魚、“苗女”能舞動銀飾長綢;他將苗族銀飾的錾刻工藝、侗族刺繡的幾何紋樣融入木偶服飾,讓傳統造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孩子們自己配音,操縱木偶演出的抗日木偶劇碼《王二小》,每一個形象被孩子們演繹得栩栩如生,讓觀眾們完全沉浸在故事當中,“人偶合一”將二小頑強勇敢的品質和細膩的情感變化通過肢體動作完美的表現出來,深深地打動了在場所有觀眾。

如今,洪江杖頭木偶戲的傳承早已超越了個人堅守。陽惠生的工作室成了非遺課堂,木架上的木偶頭坯換了一批又一批,不變的是陶土與指尖相遇時的溫度。當暮色漫進教室,最後一縷陽光掠過木偶未上彩的面頰,仿佛在等待下一支畫筆賦予它靈魂——正如這門傳承千年的技藝,在一代又一代手藝人的掌心,永遠煥發著新的生機。木偶雖不言,卻在提握推挽間,將中華民族的文脈,細細刻進了時光的年輪。

《哪吒》
《哪吒》
2025-03-26 03:10:42
夜雨對床長相憶
夜雨對床長相憶
2025-03-26 03:10:50
千畝茶園春意濃
千畝茶園春意濃
2025-03-26 03:10:57
學術眼
學術眼
2025-03-26 03:11:33
豬八戒吃西瓜
豬八戒吃西瓜
2025-03-26 03:11:34
大同遐思
大同遐思
2025-03-26 03:12:02
中國文字的古典品性
中國文字的古典品性
2025-03-26 03:12:07
漫話古代衣架
漫話古代衣架
2025-03-26 03:12:17
話說“之交”
話說“之交”
2025-03-26 03:13:01
珞珈山櫻花
珞珈山櫻花
2025-03-26 03:14:00
婺源汾水的文化基因
婺源汾水的文化基因
2025-03-26 03:14:21
珍藏一幅畫
珍藏一幅畫
2025-03-26 03:14:25
能不憶蘇祠
能不憶蘇祠
2025-03-26 03: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