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老頭被四個女人狂追”成爆劇,張國立演上男版劉亦菲了
更新于:2025-04-09 15:12:54

18年前,52歲的張國立老師憑藉一部《金婚》貢獻了中國式窩囊渣男的經典模版。

 

如今又憑一己之力,把國產偶像劇的年齡天花板刷新到了70歲。

 

最近他在新劇《我的後半生》裡,飾演一個在南京有200平大房子的退休教授,在老伴生病去世后開啟了人生第二春——

 

以及第三四五六春。

 

從海報中你也可以大概看出來,這劇其實是老頭版的《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

  

熟悉的人物關係、陌生的年齡,再加上戲份較多兒子兒媳、親家,主角團加起來快到一千歲了。

 

貼身照顧的護士長、書信傳情的女科學家、強制愛的工會主任、酷似前妻的替身……先後與剛剛過完70大壽的張國立老師發生情感糾葛。

 

以為是人到老年色心不死,結果別說咱爸咱媽看得如癡如醉,年輕觀眾同樣欲罷不能。

 

“小年輕演偶像劇懸浮,中年人演偶像劇油膩,只有老年人偶像劇才是真的狗血又帶勁。”

  

01

70歲老教授墜入愛河,

如同老房子著火

 

20年前的偶像劇裡,為了愛情要死要活的主人公是大學畢業沒幾年的小年輕;

 

不是在商場噴泉大喊“我沒車沒房但有一顆愛你的心”,就是在霜淇淋店發瘋折磨店員。

  

而如今風水輪流轉,螢幕上不管不顧的變成了當年苦口婆心勸小輩們不要太衝動的老年人。

 

用劇中臺詞就是“死了都要愛,愛了才能活”。

  

在這個“戀愛腦”已經約等於罵人的年頭,你已經很難看到常規的偶像劇裡會如此直白表現愛情的重要性。

在第一集的前20分鐘,張國立演的文學系教授還是個因為思念亡妻,整日心情低落、不修邊幅的脆弱老人。

  

但因為一次住院愛上了溫柔又貼心的年輕護士長,很快就在愛情的滋養之下變成了精神老夥。

 

頭髮也染了,鬆弛感襯衫也換成了板正西裝,就連表情都透著一股意氣風發。

  

多少年輕觀眾已經很久沒有這種體驗,能在一部普通爱情剧里感受看狗血短剧的刺激——雖然是老頭版。

 

首先是裡面每一段戀情的進展之快,都像坐上了火箭。

 

老教授從為亡妻要死要活到跟護士長同居,只用了一集半。

  

一邊住院手術,一邊完成了曖昧、吃醋、表白失敗、表白又成功了等一系列流程。老頭出院當天,就是護士長搬進家門之時,效率不可謂不高。

 

前兩天還在擔心爸爸忘不了親媽的佟大為,沒兩天就被通知“你後媽來了”。

  

小年輕偶像劇《難哄》里設計男女主住進一個房子,要先讓男主家因為鄰居失火再次裝修,再安排女主角被室友騷擾而搬家。

 

總之一切都是緣分和誤會,而不是相愛之人的刻意為之。

 

但老年人同居,只需要一個直球表白——哪怕倆人在此之前只見過兩面。

  

甚至不需要另一個人的同意,只要你足夠社牛,就可以像這位高能量工會主任一樣,跑到對方家裡單方面宣佈要“結對子”。

  

別在網上玩什麼“跟crush增進感情”的爛梗了,打直球還得跟老一輩學。

  

老教授戀愛另一個讓年輕人看上癮的點,在於裡面有很多古早狗血戀愛梗。

 

2025年讓年輕人演這些情節只會讓人覺得土,但主角換成七旬老頭,反而有種新奇的反差感。

 

比如老教授為了攻略心上人,明明病好了也要絞盡腦汁拒絕出院。

 

表白時大張旗鼓找了朋友和孫子來吹薩克斯、錄視頻,可以看作是大學時喊樓表白形成的一種肌肉記憶。

  

說起土味情話來,同樣張口就來。“沒有你我是萬萬不行的。”

  

“本來沒覺得累,但你一幫我捏肩,我就感覺越來越累、越來越累……”

 

然後順勢靠到對方肩膀上,猛猛來一個環抱。

  

當然你也不能說老年偶像劇就不注重精神層面。

 

尤其張國立演的還是個高知老年,多少也有一些文化人的含蓄浪漫。

 

會偷偷掏出筆記本寫對方名字的藏頭詩;

  

情到濃時甚至定製了繡著兩個人名字的被子——只是後來分手後,這套被子就像前女友的名字紋身一樣尷尬。

  

在第二段戀情裡,他跟女科學家因為都喜歡崑曲而結緣。

 

老教授下雨天特地跑到竹林裡,就為了給對方錄崑曲唱腔從竹葉中穿過的聲音。

  

不過絕大多數時間,這劇裡的戀愛情節依然有種讓人很長見識的狗血感。

 

喪偶大嬸為了追求心儀物件,穿著性感內衣跑到對方家裡拖地;

  

不滿50的中年美婦,在七旬老教授面前巧笑倩兮、做小伏低;

 

教授被哄高興了就會來一句“表揚,今天表揚啊”。

  

看得螢幕對面的年輕人歎為觀止。

 

倒不是因為沒見過老年人談戀愛,實在是這戀愛模式太驚人。

 

年輕人看張國立秀恩愛時的表情。

 

02

“圖你年紀大,

圖你不洗澡?”

 

現在年輕人的偶像劇越來越難看,一大原因是很難規避掉故事底層的邏輯根基。

 

“這倆人費那麼大勁非要在一起,到底為啥啊?愛情能當飯吃嗎?”

 

但在老年人談戀愛的故事里,主角們能給出的答案要可信多了。

 

“這歲數了還要找個伴兒,肯定是想圖點什麼。”

  

張國立演的老教授圖的是情緒價值。

 

作為是一名有錢有閑的老年知識份子,兒子兒媳就住在對門,兒媳還是是家庭主婦可以隨時照顧,生活自理完全沒問題。

 

但退休喪偶之後尤其缺乏被重視的感覺。

 

他徹底為護士長陷入情網的契機,是在病床上朗誦自己給亡妻寫的悼詩時,轉頭發現護士長被感動到眼淚汪汪。

  

而作為對比的是,他此前試圖在學校中秋匯演上朗誦同一首詩,被前同事們吐槽“不吉利”,直接被委婉轟下了台。

  

手術後傷口疼還不吃止痛藥,護士長沒有說他固執不聽醫囑,而是帶著崇拜的語氣來一句“您真堅強”。

 

“別說是七旬老頭了,擱我我也遭不住啊。”

  

年輕美貌、工作也算體面的護士長,前幾集看似只是被教授的“文化人濾鏡”迷住了。

 

能寫詩、脾氣好,也能為她怒斥醫鬧。

 

但咱觀眾也是被各種狗血都市家庭劇洗禮過的,知道事情肯定沒那麼簡單。

 

以至於當她終於開口,要求把老頭的黃金地段200平房子改到自己兒子名下的時候——

 

我甚至感覺心裡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地了。

 

對嘛,人家小20歲的漂亮女人上趕著來給老頭當私人保姆,說自己啥也不圖你敢信?

  

此後就是家庭劇的經典劇情:

 

老頭愛情上頭,想要用房子換美人一笑,兒子兒媳親家紛紛反對。

 

朋友一句“你死了她兒子就能有房,你猜她盼你早死還是晚死”,讓有情人也漸生嫌隙。

  

最後在70大壽的宴會上,護士長有自閉症的兒子當著全體來賓們大吼“我不想讓我媽為了我,委屈自己給你當保姆”。

 

以為自己遇上真愛的教授當場破防。

  

在第一集,教授的朋友就貢獻出本劇第一金句。

 

“老頭走了老太太都是越活越好,但老頭必須得找,老太太一走,老頭說死就死。”

 

也奠定了老年偶像劇的頭號敘事範本——誰要看純愛啊,看得就是男女之間的家長里短、利益糾葛。

 

在這個範本裡,老年男性們屬於甲方,負責出錢出房出待遇。

 

老年女性屬於乙方,負責提供照顧和服務。

  

君不見劇中兒媳去相親角給公公找老伴,一群廣場舞大媽歡呼雀躍大喊“老頭上新了”

 

那興奮勁兒,就跟年輕人聽說哪個大廠崗位又突然擴招了一樣,

  

普通偶像劇裡讓主角說一句“我想要更好的生活”,都要考慮會不會被網友罵飛。

 

但大媽們爭相要媒人給自己介紹有房有工資、兒女不啃老的老頭,看起來不僅合情合理,簡直是有大智慧。

  

要我說,真正跟這部劇的氣質格格不入的,反倒是張國立老師演的男主角本人。

 

非要在這個“互惠互利”的老年愛情敘事範本裡尋找真愛。

 

發現心上人一號盡心儘力照顧自己,其實是為了要房子,跟人生第一次失戀一樣傷心。

  

跟心上人二號靈魂共振之後,發現對方身患重病,兒子還在國外。又試圖為愛獻身,把對方接到家裡照顧。

 

最後還是被心直口快的親家點醒:

 

“你是能給她洗衣服還是做飯啊,接回家來受苦受累的還不是我女兒嗎?”

  

03

老年偶像劇,

是內娛偶像劇的唯一出路

 

國產都市劇講老年人愛情的,《我的後半生》當然不是第一個。

 

前有知名癡情老頭蘇大強,被小保姆蔡根花的體貼迷倒,貢獻出了國產劇領域的經典名句:

 

“不圖你房子圖你什麼啊?圖你年紀大?圖你不洗澡?”

  

張國立自己也曾在中產雞娃劇《小捨得》裡演過一個“老年渣男”,人到中年突然出軌護工。

 

後來跟女兒交心,說自己當時生了一場大病之後大徹大悟,就想找一個可以照顧自己的人。

  

這些老年愛情過去只是國產劇裡的“鑲邊”,用於推動劇情、豐富人物關係。

 

《我的後半生》是真的在拍老年人找老伴。

 

劇裡的中年夫妻發愁兒子學習、照顧長輩住院、處理姑嫂矛盾、擔憂公司業務……

 

只有已過耳順之年的大爺大媽們,忙著為找到一個好老伴兒爭風吃醋。

  

就算再怎麼被罵懸浮、難看,國產劇的風向依然能依稀反映出觀眾口味的風向。

 

去年開始,“老年愛情題材”開始在各個維度上井噴。

 

“霸道總裁愛上50歲的我”成為短劇界的黑馬,中老年女性紛紛為它充錢,就連劉曉慶也蹭上了這波熱度去演。

 

《我的後半生》在首播當日就創造了今年最高收視率。

 

年輕觀眾不再愛看同齡人的愛情,因為“談戀愛““兩性關係”在他們生活中所佔的比重正在越變越小。

 

看螢幕里20歲的主角在操場大喊“年輕就該放肆愛一回”,忙著考公考編的年輕人內心毫無波瀾,甚至想翻個白眼。

 

但傳統的戀愛關係在老年觀眾心中依然生效。

 

當劇中60多歲的時髦大爺說出“咱們這個年齡說死就死,所以必須要及時行樂”,就連最煩花心老頭的我媽都覺得有點道理。

  

如今以年輕人為主角的愛情劇,只能往“虛假”裡拍。

 

要麼是四海八荒里的神仙故事,要麼是沒有其他支線、只顧猛談戀愛的純甜劇。

 

反倒是老年偶像劇,讓無論什麼年齡段的觀眾,都能看出一點俗氣的“真實”碎片來。

 

這就像是回家聽媽媽拉著自己吐槽鄰居家的狗血八卦——

 

比如張國立演的七旬教授為什麼人見人愛?因為他有工資、有獨立住房,兒女也都不啃老。

 

更重要的是他是個花錢大方、又要面子的知識份子,至少不會對另一半動手。

  

不過話說回來,哪怕單純是從編故事的難易程度來看,這年頭老年人確實也比年輕人更適合談戀愛。

 

畢竟20多歲的大家要麼忙於考試、要麼困於加班,個個文化體力告急,更別說還要騰出精力跟另一個人進行情感推拉。

 

反倒是老年人要時間有時間、要錢有錢,就少那麼一點激情和跌宕——

 

國產劇確實也該與時俱進,讓老年主角們也吃吃愛情的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