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久了的臘肉、香腸不能吃,容易致癌?是真的嗎?來這裡看答案!
更新于:2025-04-06 14:52:42

劉阿姨是個細心又手巧的家庭主婦,每當年底,她都會忙碌地準備年貨,尤其是自製的臘肉和香腸,真的美味極了。

今年,劉阿姨早早就醃制好了臘肉和香腸,滿心歡喜地放進了冰箱冷凍。

可就在前幾天,劉阿姨在網上無意間看到一篇文章,說凍久了的臘肉和香腸可能會致癌,她頓時愣住了,心裡湧起一股莫名的不安。

劉阿姨忍不住向鄰居老王詢問,老王聽了也是一臉驚訝,表示自己也從沒注意過這個問題。

兩人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心裡都開始疑惑:這凍久了的臘肉和香腸到底還能不能吃了?

隨著年節將近,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年貨,而臘肉、香腸作為傳統年貨,其安全問題也備受關注。

那麼,凍久了的臘肉、香腸真的會致癌嗎?

01

凍久了的臘肉、香腸真的能致癌嗎?

臘肉和香腸,一直以來都被視為一種“長壽食品”。

由於經過了醃制、風乾或熏制等處理,這些肉製品具有較強的防腐能力,能夠在常溫下保存較長時間,而冷凍保存,更是讓它們的保鮮期得以延長

許多人甚至覺得,只要把臘肉香腸放進冰箱,時間久了也不會壞,吃起來照樣沒有問題。

然而,冷凍保存是否真的可以確保食物的安全呢?

在這背後,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臘肉香腸中常含有大量的鹽,尤其是在醃制過程中,為了防腐,通常會加入較多的食鹽。

食鹽中的鈉離子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無害的,但是在長期冷凍的情況下,醃制食品中的成分並不會完全“靜止”

事實上,隨著冷凍時間的延長,鹽分可能會發生一些化學變化,最常見的就是亞硝酸鹽的生成。

亞硝酸鹽是一種具有潛在致癌風險的物質,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它與胃癌、食道癌等消化道癌症的發生密切相關。

亞硝酸鹽本身並不會直接引起癌症,但是它會在體內轉化為亞硝胺,而亞硝胺已經被列為“人類可能致癌物”,長期食用含有亞硝酸鹽的醃制食品,可能會增加癌症的風險。

很多人誤以為,食物冷凍后就不會有任何變化,但其實,冷凍只能減緩食物內部的化學反應和微生物活動,不能完全停止這些過程

冷凍臘肉和香腸時,雖然它們不容易腐敗,但在長時間保存的過程中,鹽分的化學反應還是會持續,只不過過程會變得緩慢

除此之外,冷凍條件的不穩定,也可能導致食物變質,例如,冰箱頻繁停電或溫度波動,可能會導致臘肉香腸變得不新鮮,甚至滋生細菌,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

02

常吃醃制食品,要注意這3個身體指標

1、血壓

醃制食品的高鹽特性是導致高血壓的一個重要因素。

高鹽飲食會增加體內鈉的含量,導致血液中的水分增多,從而加重心臟和血管的負擔,升高血壓。

高血壓在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癥狀,但長期不控制血壓,很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2、腎臟功能

過多的鹽攝入不僅對血壓有影響,還會增加腎臟的負擔

腎臟的主要職責是説明身體排除廢物和多餘的水分,而高鈉飲食會使腎臟工作過度,時間一長可能會導致腎功能受損

腎臟健康的指標,比如肌酐和尿素氮水準,是反映腎功能的重要依據,如果經常食用醃制食品,最好關注這些檢查數據,避免腎臟負擔過重。

3、胃部健康

醃制食品中含有的亞硝酸鹽在胃酸作用下可能會轉化為亞硝胺,這種物質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關聯。

雖然短期攝入亞硝酸鹽的影響較小,但長期食用醃制食品可能會對胃部造成一定的刺激,尤其是胃粘膜的損傷,如果經常出現胃痛、反酸等不適感,建議及時檢查胃部健康。

03

如何安全儲存臘味?

臘味雖然美味,但如果儲存不當,可能會帶來健康隱患,為了吃得更安心,掌握正確的儲存方法至關重要。

科學儲存臘肉和香腸不僅可以保持它們的風味,還能減少潛在的健康風險:

1、控制溫度

臘味的儲存溫度非常關鍵,過高的溫度會導致脂肪氧化變質,滋生細菌,而過低的溫度可能會讓脂肪凍裂,影響風味

最理想的儲存溫度是-18℃以下,既能延緩微生物活動,又能減緩脂肪氧化,冷凍保存的臘味最好在3到6個月內食用,避免超過這個時間。

2、密封包裝

為了避免空氣進入,臘味在冷凍前應該充分密封,空氣中的氧氣容易引發脂肪氧化,還可能破壞臘味的獨特香氣。

可以使用食品級塑膠袋、保鮮膜或真空包裝,將臘味完全包裹,隔絕氧氣,延長保存期。

3、儲存前清洗處理

雖然臘味經過醃制和風乾,具有一定的防腐能力,但是在儲存前最好用沸水快速清洗表面,去除灰塵和油污。

清洗后需要充分晾乾,避免水分殘留,減少細菌滋生。

4、正確解凍

解凍時,最好將冷凍臘味放入冷藏室慢慢解凍避免反覆解凍,防止細菌滋生。

如果著急食用,可以用流水快速解凍,但解凍後要儘快烹飪。

5、光線和濕度

不要將臘味暴露在陽光下或潮濕環境中,這些因素容易加速變質。

在存儲臘味的冰箱或儲存空間中,濕度應該保持在較低水準,避免細菌和黴菌滋生。

定期檢查冰箱溫度,避免溫度波動和冷凍室過於擁擠,影響冷空氣流通。

健康飲食確實需要科學知識的指導,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應該更加注重食物的儲存和食用方式,讓我們從細節做起,珍愛生命,共同守護家人的健康吧。

來源:CQTV安全與法

文中所提姓名均為“化名”,切勿對號入座

(蓬萊融媒體中心)

【來源:蓬萊融媒體中心】

最糟蹋人生的行為
最糟蹋人生的行為
2025-03-26 07: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