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高強度的工作與學習中,人們正不斷努力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標準化、流程化、演算法化,甚至自嘲是“工具人”,以便更順利地融入眼前瘋狂內卷的世界之中。針對這些當下社會現象,《為自己而活》的作者莎拉·貝克韋爾給出了破解之法,“每當對個體的隨意漠視成為主流時,我們只需要看看主流之外剩下來的部分,就可以找到答案。不管那裡是什麼,它都是人文主義的。”
所謂人文主義,就是將人的個體價值(尊嚴、良知、自由、理性、快樂等等)視為最高價值,去反抗一切“使人不成為人”的外在壓迫,真正為自己而活。因此,真正的人文主義哲學家會把人置於事物的中心,而非讓人從屬於某些巨集大的觀念。當社會試圖將人馴化為奴隸,人文主義對自由的信仰,會使他們的內心重新覺醒,再次變成人。比如,當我們在晝夜顛倒爭分奪秒的工作賺錢時,有沒有反問過自己?,努力賺錢的目的是什麼,真的是為了存款背後的數位嗎,還是想要擁有更快樂的生活、更自由多樣的選擇?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得曾說,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你的行動,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因此,人文主義,也許可以為當下我們所面對的精神困境提供某種啟示。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困擾, 它們或大或小,關於喜好、關於人生、關於自我。有人為想讀文科,卻得知未來就業環境甚至很難養活自己而苦惱;有人為希望以愛好為職業,卻被家人指責自私而糾結;有人為女性該如何成就自己而迷茫……這些隱藏在思維深處的困擾,似乎永遠是個待完成事項,永遠找不到真正的答案。那麼不妨先拋開那些具體的問題,看看書中700年來那些偉大的人文主義者們,是如何在世俗、生存、制度等多重壓迫下,活出自己的閃亮人生。
人文主義之父彼特拉克:22歲時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放棄律師的大好前程,為了心中的文學夢,過上了漂泊無依的文青生活。最終為一片荒漠的中世紀文學開山立派,成為人文主義之父。他說:“自我的確立往往從背離父輩對自己的期許開始。”
天才作家王爾德:41歲的王爾德,事業如日中天,受萬人敬仰,卻為了自己的愛人,不顧世人眼光,公開表白內心,甚至不惜鋃鐺入獄,至死不悔。他說:“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逼迫他人按自己的想法生活才是。”
法國散文家蒙田:他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就是要為自己而活。”他為此創造了“essay”,即散文文體,專門用來記錄自己的感受和日常生活。
在《為自己而活》這本書中,讀者會發現700年來背景各異的人文主義者們,王爾德、羅素、茨威格、伏爾泰、福斯特、湯瑪斯曼、達爾文……用不同的人生軌跡,踐行著相同的對自我與自由的信仰,活出了自己的意義與價值。 而對於當下的年輕人來說,閱讀人文主義的核心宗旨,就是思考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去成為你想成為的人,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來源: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