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如今的番茄不如以前那樣有濃厚的番茄味兒了?當地時間11月13日,世界知名學術刊物《自然》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黃三文擔任通訊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蔬菜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文章的第一完成單位的論文,文中解釋了“番茄味兒去哪了”這個許多人心中的難題。
參與此次研究的科研單位介紹,番茄是世界上产值最高的蔬菜作物,因其風味獨特而深受消費者喜愛。現代番茄育種關注產量和抗病性,風味育種缺乏有效的方法,引起消費者抱怨“番茄越來越沒有番茄味了”。
糖含量是影響番茄口感的重要因素,大多數消費者更喜歡偏甜的番茄。然而,因為糖含量與果實大小呈負相關,產量和品質是一個矛盾,現有番茄商業品種、尤其是大果番茄中糖含量普遍偏低。因此,如何在保障不影響番茄產量的前提下,培育美味的番茄品種是各國育種家努力追求的目標。
研究團隊此次發佈的論文介紹,該研究通過分析,鑒定到一個抑制果實糖積累剎車基因以及另一個同源基因,通過對這兩個基因進行基因編輯,可使番茄果實糖含量最高增加30%,且不影響單果重和單株產量,該發現為解決番茄育種中兼顧品質和產量的難題提供了新思路。
進一步研究顯示,在此前的番茄馴化和改良過程中,由於過多選擇了大果基因型,從而導致番茄高糖位點的頻率從野生番茄中的58.3%下降到現代大果番茄中的2.6%,這揭示了現代番茄品種風味降低的直接原因。
據科研單位介紹,該專案從2017年立項之初,就瞄準解決在不影響單果重的前提下提高果實糖含量的育種難題。為挖掘和鑒定抑制果實糖積累的相關基因,研究團隊先後在北京、山東、廣東等地廣泛種植番茄材料,調查了近3000株,共計20000餘個番茄果實,其間受到過颱風等的影響。為了拿到準確的田間數據,團隊成員連續5年收集了在北京、山東、廣東三地的數據,最終才確定了此次發現的番茄基因功能。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