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糟蹋人生的行為
更新于:2025-03-26 07:52:41

  會羨慕吧。會的。也分不清這羨慕裡面含有多少嫉妒和恨。文字固有局限,最多逼近感受,細細琢磨的話,“羨慕”二字也未必完全準確。總之我的意思是,我們從小就嚮往他人身上“更好的生活”——如你所見,加了雙引號——只能是單方面的感受。

  羡慕嫉妒恨當然也是奮鬥的動力。看到秦始皇出行隊伍那威風凜凜的排場,“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這話何止是泗水亭長劉季的心聲。大家都想。只不過劉季成了劉邦,史書必然得有那麼一說。

  可以想像,後來又有多少人也想成為劉邦。

  還可以再想像,如果漢朝的每個老百姓都能在家裡用手機刷到包括王公貴族的日常生活,內心很難不起波瀾。以前總說有錢人的快樂你想像不到。今天倒是不用想像了,真真假假的,手機全是他人的幸福快樂。

  即便我們都知道“再苦不能苦了朋友圈”這種調侃,也看過不少視頻解構對濾鏡生活的自我戳穿,但依然會下意識地選擇性看到那些“更好的”。因為人很快就適應了當下所擁有的一切,並視為理所當然。

  芒格總結過類似的現象:“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但與過去艱苦的時期相比,人們反而沒那麼幸福了。驅動世界發展的不是貪婪,而是嫉妒。儘管所有人的生活都比過去好了很多倍,但人們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他們在乎的是其他人比自己過得更好,覺得不公平。”

  所以“消極想像”是斯多葛學派的重要生活意見。就是反過來想,你想日子過得舒坦,不妨想想你有可能過得更慘,你得珍惜當下擁有的一切。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只要去一趟醫院,就感慨萬千——還能健康活著可真好啊。

  不過這種知足的心態也就上頭三分鐘,很快又開始渴望隨處可見的“更好生活”。後面的感知歷程幾乎就是按照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劇本走,得不到就痛苦,得到了則空虛。

  斯多葛學派的“消極想像”雖然治標不治本,但畢竟還是能維持下去。所以,每當你對眼前生活有各種不滿,你就勸自己珍惜,因為還可能更慘。

  那有沒有根治的辦法?我不太確定,但至少值得嘗試。

  說起來也是老生常談,就是你必須完完全全接納自己目前的一切,你的出身你的年紀你的長相你的各方面能力等等,不要去跟任何其他人比,你就是你,獨一無二的你,然後學會愛自己。

  是的。生活就是因為沒有任何秘訣,所以才讓很多顯而易見的答案被徹底無視。

  因為被無視,所以“接納自己愛自己”不僅很難引起什麼反應,甚至淪為主流雞湯界都不屑於提及的口號。

  接下來,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接納自己愛自己”這個你耳朵都聽出老繭的人生真諦。

  嫉妒的問題比較明顯,幾乎等同於給自己的傷口撒鹽,百害無一利。難道羡慕就顯得有那麼些陽光積極正能量嗎?

  不不不。不必羨慕任何人的生活。

  比你好看的,比你有錢的,比你有才華的,比你有名氣的……是的,你總是忍不住嚮往,真是太羨慕人家了對嗎?正常,有這樣一閃而過的念頭,但不要沉浸其中。今天的問題是,你羨慕的人生在手機上的視覺衝擊實在太密集,極可能讓你完全失去了自我。本該最值得你關心的你被你忽略了。

  忽略了自身的獨一無二,總是去羨慕他人的生活,基本等同於糟蹋生命。因為你每次腦子裡冒出“如果我也像人家一樣成功/有錢/聰明/漂亮……該多好啊”類似的念頭時,你的白日夢就是在拿自己寶貴的時間(生命本身)去給他人的精彩生活獻上自作多情的調料。

  趕緊結束這種愚蠢的幻想。無論你是羡慕嫉妒還是恨,那些時刻你的注意力都不在自己身上,而且是下意識地嫌棄自己和自己的人生。其實你早該知道,你現在擁有的就是曾經你羨慕過的。那麼後面的劇情也就沒有懸念,就一直在嫌棄和不滿足中活著。

  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刻意迴避自身存在的問題。恰恰相反,“接納自己”是需要長時間反覆審視並接受自己的真實狀況,必然包括了各方面的不足。但這不是嫌棄或者憎恨,只是接受。這是成長的起點,對自己有盡可能準確的認識之後,才能踏實地朝著更好的方向努力。也就是“愛自己”。

  也許你對“愛自己”的理解是不要委屈自己,該吃吃,該喝喝。又或者就是不要對自己太苛刻,不要過分地否定自己。這些都沒錯,但我認為更本質和深入地愛自己,是像父母關愛孩子的成長那樣關注自己的成長。

  非常不幸的是,“成長”二字早就被成年人拋棄了。在多數人眼裡,“成長”差不多等於“長大成人”,是孩子的任務。所以他們離開校園進入社會開始謀生,除了年紀漸長,並沒有任何成長。就像那麼多家長拚命地給孩子買書報班,自己卻從未碰過一本書。多麼荒誕。如果閱讀有用,自己為啥從不看書?如果閱讀無用,為啥希望孩子多看書?

  一個孩子從出生到成年步入社會,學習成長的時間至少十幾二十年。這期間沒什麼秘訣,就是持續不間斷地學習。相信沒有哪個家長覺得自己孩子學個三五年就差不多了吧。可是每個成年人都覺得閱讀無用,別說持續看個三五年,能堅持閱讀三五天嗎?沒有。也就是成年人對成長這件事的理解非常無知。今天任何一個中年人,願意拿出五到十年時間(工作之餘即可)學習任何知識,還能學不會嗎?

  有句話很難聽但又非常準確,說有的人在25歲就死了,只不過等到75歲才埋掉。最詭異的是,還都搞得自己挺忙,卻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在世界的眼裡,每個人都是塵埃中的塵埃,但在自我的眼裡,每個人都是完整且獨立的世界。這兩種現實告訴我們,第一,世界不在乎你的死活,第二,每個人只可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命運,這是註定的。而每個人這一生命運的可能性,自己能把握的就是專注於自身的成長,除了有限的日常經驗,剩下的就是不間斷地學習思考,其中保持閱讀是不可替代的。

  一個人能夠真正做到接納自己愛自己,更加勤奮努力有耐心地學習成長積累,這一生絕對不會差。

  我長得不好看,但也不願意變成某個漂亮的誰,可以做的有很多,從飲食鍛煉到穿衣搭配(如果在意的話);我不夠有錢,也不必一夜暴富,我更想通過踏實努力積累獲得我應得的;我不夠有才華,那可能就是沒有才華,不需要硬塞給我什麼天賦,說真的,我完全不想知道是否有某方面的天賦,因為努力更重要;我不夠有名,更不想浪得虛名,外界的評價跟我沒關係。人不需要等到什麼年紀大了才不在乎外界的評價,越早不在乎越好。

  上面這段話裡的“我”也應該是“你”。

【來源:愛濟南新聞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