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開始,伴隨著巨集觀經濟的恢復,健身行業又一次恢復活力,戶外騎行、徒步、登山等運動成為人們追逐的新風尚。日前,隨著氣溫的回升,更多的人開始走出戶外,大眾對健身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熱情不斷攀升。
與此同時,多項政策和單位機構也都鼓勵大家開始動起來,去擁抱更健康的生活。日前,國家衛健委就在2025年兩會期間提出,要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計劃。清華大學則是拿出一節課的時間,鼓勵同學們開展體育鍛煉,並提供相應的指導。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體重管理年”的持續推進,體育運動市場將會再次擴容。
市場容量的擴大,給了健身行業更多的增量空間。不僅如此,AI大模型的快速發展,也讓AI健身走進更多人的生活。AI健身教練、AI健身智慧設備以及借助AI分析身體數據,讓使用者可以更加自主地去調控運動節奏。在京東等電商平臺也可以看到,基於國補的助力,一些AI健身器材也受到了用戶的關注。
不過,談到AI健身,估計不少人還記得多年前的市場泡沫,那時各種智慧健身鏡以及智慧跑步機層出不窮,但基於產品並未能給使用者提供真正的價值屬性,很快便在市場“銷聲匿跡”。倒不是說產品不存在了,只是為其買單的人越來越少。
“AI健身不是簡單將大模型融入硬體”,一名運動產品研發人員對鈦媒體APP作者說道,“現在的大模型能力足夠可以提供一個不錯的健身計劃,但難得是計劃執行過程中的調整以及動作和效果的分析,這點對硬體和軟體的融合都要求更高。”
健康,是一個永遠被關注且不斷討論的話題。圍繞著健康,衍生出許多的產業。在主張健康生活的時代,運動健身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為了鼓勵大家動起來,在更早之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等16個部門就聯合制定印發了《“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近幾年,諸如馬拉松等賽事活動也成為大家推崇的活動以及城市的招牌。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的統計,2024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滲透率達37.2%。不過,對比歐美國家,我國健身行業的相關數據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換個角度想,差距意味著增量空間,結合政策以及各種活動的引領,更多的人開始參與進來,更多的企業也瞄準健身市場大力投入。
近段時間,隨著大模型的加速發展,尤其是低成本、高性能的DeepSeek,讓更多的行業開始在AI上發力,這裡就包括健身賽道。據央視此前的報導,越來越多的健身企業開始把AI應用到智慧健身領域,為消費者帶來全新的運動體驗。
“超級猩猩”的一名教練對作者表示,早前借助DeepSeek制定了相關操課,線下執行后發現學員的反饋還不錯,整體的效果也很好,目前自己在制課時候都會通過DeepSeek去完善。
日前,山東省體育科學研究中心正式宣佈“山東省體衛融合綜合服務平臺”接入DeepSeek大模型,開啟全面試用AI(人工智慧)運動指導功能,實現個人體質數據精準匹配、AI自動生成運動處方的功能,在科學健身運動干預領域正式邁入智慧化發展新階段。
今年2月份,運動科技公司Keep創始人王寧更是發佈全員信,宣佈下一個10年公司要All in AI:“基於十年的運動數據積累與沉澱,讓在線健身從推薦走向生成”。這一舉動也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最直接的表現就是Keep股價在單日大漲超30%。
隨後在3月底,Keep發佈了運動健康垂直領域的模型Kinetic.ai,並基於此模型同步上線了首個通用AI教練體驗版——卡卡(Kaka),可基於用戶的運動訴求定製訓練計劃和方案,同時也支援基礎問答,還會增加圖片的識別、語音互動等新的交互來豐富 AI 教練的服務技能。
除此之外,力盛體育早前也發佈了AISports私教產品,可以生成式個性化教學。舒華體育推出了帶有“AI智慧跑步教練”的跑步機。國泰君安此前發佈的報告指出,AI健身風口已至,AI健身App和健身器材正逐漸普及,AI健身器械和健身房迎發展契機,有望輻射多產業鏈。
AI在健身領域的滲透,也進一步催生了行業的創新點。業內人士預計,2025年,中國智慧運動健身市場規模將達到820億元。而在全球市場方面,智慧健身器材規模預計在今年會突破1000億美元,涵蓋硬體、軟體及服務全產業鏈等。
在央視的報導中,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麗表示,智慧科技和人工智慧技術進入體育教育、體育健身、體育賽事等領域,使健身的科學性、趣味性、互動性,包括體育教育的精準性、公平性和統一性都得到了非常好的提升。
可以確定的是,AI在健身行業的系統性落地,正在推動整個行業的革新,不僅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對健身人群的一次刺激和拓展,從而產生更多的需求。
每一個產業,在與AI搭邊之後,其市場估值都會在短時間內迎來暴漲。隨之帶來的,還有一些新產業和新產品。對於健身或者說是延伸到健康場景,包括蘋果等頭部科技巨頭一直在投入。
眾所周知,在智慧手錶品類中,即便是價格很貴,但Apple Watch的銷量和市佔率仍是獨一檔的,購買者看上的就是蘋果的健康監測和數據處理能力。之前,也有報導稱,蘋果計劃將健康應用擴展為一個智慧健康助手,繼續收集用戶設備提供的數據,並通過AI教練根據這些數據提出個人化健康改善建議。
不僅如此,還有消息稱,蘋果計劃在更多的智能設備上加入攝像頭,比如智慧手錶,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分析使用者的健身動作,從而提供更系統化的建議。“蘋果在健身達人里幾乎是人手必備,不僅僅是品牌和時尚屬性,其對健身效果的監測也更好”,上述健身教練表示,“如果蘋果能夠提供更多的AI健身指導,想必會引導更多人的關注。”
從行業的動作以及廠商的佈局來看,AI健身這次有了巨頭的牽引,看似是一片前景光明。但不能忘記的是,在多年前,尤其是疫情期間,AI健身就曾是多家創業公司追逐的風口,但最終走向“塌方”。
回過頭來看,失敗的原因很簡單,一個是運營模式單一,硬體+軟體會員訂閱的方式,找不到持續為其買單的使用者。二則是技術層面,當時的AI技術還處於1.0階段,並不主動,並沒有讓用戶感覺到物超所值。
其實,這一次的AI健身在模式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也都是運用在硬體和軟體端。從硬體層面去看,越來越多的智慧健身設備有了攝像頭,可以在使用者健身期間去監測動作是否標準,並為其打分以及提供相關的建議。至於準確性,相關行業從業者對我們透露,目前大概有90%以上的水準。
從市場反饋的數據來看,在國補的推動下,更多的帶有健身監測的產品在終端正在加速增長。1月線上監測智慧手錶手環市場銷量達204.2萬台,同比增長31.6%,環比增長23.5%。銷售額達18.1億元,同比增長50.9%,環比增長41.7%。Keep的2024年財報數據也顯示,運動產品是其三大業務中收入佔比最高的。
Keep財報數據
“不過,AI健身並不是簡單將大模型融入硬體”,Keep相關負責人在談及相關話題時,給出了同樣的看法,他認為,從產品角度來看,是將AI融入產品,做運動健康領域的AI應用。
對於AI健身來說,硬體只是前菜,更為關鍵的則是軟體層面的能力,比如對使用者健身數據的實時處理,之後給出類似於專業私教一樣的建議,並對健身計劃進行實時的調整,這也是區別於過往單一智慧健身定義的最大差異之處,而不僅僅是單一的數據記錄以及評分。
Keep相關負責人進一步指出,模型開源,對垂直領域企業而言具有可得性。在運動健身這一細分方向上,在AI的説明下,可以以極低的邊際成本擴大個人化運動內容、課程、計劃的供給。在這一交互場景下,平臺不是單純的展示知識,而是有著更複雜的場景,而這些場景將是運動科技類企業下一步可重點挖掘的領域。
“具體來說,在與模型企業達成合作後,外部模型的深度思考與推理能力可直接助力平臺生成運動解決方案,給到使用者更加適配的課程調整建議,甚至預判運動損傷風險並提供預防,實現‘千人千面’的精準指導。同時,平臺可基於其高複合性、完整性的海量數據,對模型進行持續訓練和優化。在此基礎上,還可整合更多用戶資訊,即時優化運動方案,調整課程甚至調整卡路里目標,並通過智慧硬體設備實現用戶反饋與交互,形成‘評估-執行-反饋’閉環。”
誠如上文所說,從硬體到軟體應用層面的融合,是這一次AI健身能否不重蹈覆轍的關鍵,也是平台之間競爭的最大壁壘。但仍有一個關鍵的問題是,DeepSeek這樣的大模型解決了低成本的入門后,平臺各參與方如何能讓用戶為相應更高端的服務付費,才是更大的挑戰,尤其是在中國市場。
換句話說,當下談AI取代私教還為時過早,畢竟即時上手教學指導是機器做不到的,私教所能提供的一些情緒價值也是AI所欠缺的。對於AI健身來說,無論是智慧硬體產品還是線下健身房和線上平台應用,這次要真正的顛覆行業,不僅僅是要有更準確的監測和分析能力,更重要是提供系統化、全流程的運動方案,這是大眾所需要的,也是付費的前提。
“AI健身目前應該只是解決了基礎性問題,我們目前更多還在觀望,不會盲目去投初期專案,成本太高。若要顛覆,必須要進化成‘專業’水準,這也是決定市場上限的關鍵。”某投資人對作者說道。(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杜志強,編輯|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