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福州晚報
專業團隊歷經3年田野調查,精心編纂
《福州宋明建築100處》出版
閩侯縣洋里村的橋亭仔橋。阮章魁 攝
《福州宋明建築100處》圖文並茂。記者 管澍 攝
日前,由福州市文物局組織編寫、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福州文物系列叢書《福州宋明建築100處》(上下冊)正式與讀者見面。該書呈現了福州地區宋明建築專項調查的重要成果。
啟動專項調查
梳理宋至明代古建築
千年古城的歷史積澱、博大深厚的人文底蘊為福州留下了豐富的文物資源。福州古厝,蔚為大觀,名揚天下。
北方地區明代木構建築現存不多。但在福州,明代木構建築數量可觀且保存較好,並形成很強的福州地域特色。2019年6月,為系統瞭解福州地區現存宋明早期建築的基本情況,福州市文物局啟動福州地區宋明建築專項調查研究工作。調查物件為福州域內留存至今的宋代至明代古建築,即宋代至明代福州地區的屋蓋建築(不含古塔),主要以寺廟、壇廟、祠堂、民居、亭橋建築為主。
整個專項調查及整理工作歷時3年,調查人員不辭辛勞,走遍福州城鄉,發現、梳理了100多處福州地區的宋代至明代古建築。
福州的宋代木構及仿木構建築,保留了大量隋唐早期的建築特徵,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也深刻影響了日本奈良時期的大佛樣建築。福州現存的數座元代仿木石構建築,從中可以依稀看到其承襲宋制並簡化的痕跡。這些建築對後世明代建築的審美產生了一定影響。明代,福州的建築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大量寺廟、祠堂、民居不斷興造,形成較為完整的結構體系和建築特徵:建築結構上,抬梁和穿鬥並舉;裝飾上,簡潔大氣,線條優美。明代建築的技法和審美深刻影響了後世。
福州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宋、元、明三代遺留下來的福州地區木構建築彌足珍貴。《福州宋明建築100處》(上下冊)汲取古建築田野調查報告之精華,是福州地區宋明建築專項調查的重要成果。
以建築為媒
展現福州歷史文化遺產
《福州宋明建築100處》(上下冊)全書共33.1萬字,由福州市文物局組織專業團隊歷經3年艱苦的田野調查,精心編纂而成,集中呈現了閩都宋至明時期100處古建築遺存。
編纂者不僅為書中的每一處古建築精心繪製了平面圖或剖面圖,介紹建築的方位、特點,並突出建築構件的朝代特徵和歷史價值等,間或敘述古建築厚重的人文積澱,配以實景圖和精美手繪。全書圖文並茂,可讀性強,是難得的文物古建專業書藉。
《福州宋明建築100處》(上下冊)的責編黃須友說,本書以建築為媒,融歷史、藝術、地理於一體,既為建築研究者提供珍貴資料,也為大眾讀者開啟了一扇瞭解福州歷史文化遺產的視窗。
文物專家希望通過摸查福州宋明木構建築家底,喚起更多人對福州明代木構建築的關注與研究。福建省文物局專家庫成員、福州市博物館文博副研究館員阮章魁全程參與調查、測繪及撰稿。他說:“我們在專項調查中發現,許多福州的明代建築保存了宋元遺風,但又呈現出明代建築的總體典型特徵,即在福州乃至整個福建,法式上較統一,形制上存在部分地域差異性,有明顯的規律可循。明代建築既是對宋元的傳承,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所以明代木構建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專項調查中,調查人員在歷次文物普查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地方文獻,以地方文史工作者及古厝愛好者提供的資料為線索,實地調查測繪百余處福州地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宋明建築,並在此基礎上研究總結了福州地區早期建築的源流、發展、規制、特點、變異和影響等。
調查中,調查人員發現連江縣丹陽鎮溪尾村的林氏宗祠祠廳架構雖為清代建造,但結構、形制、雕刻等均沿用福州明代扛梁廳做法。此外,屋架高度、屋面坡度明顯高於明代建築,說明這是一處難得一見的清仿明構的祠廳,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又如,閩侯縣省璜鎮洋里村的橋亭仔橋(俗稱堂洋橋、橋亭子),雖然普遍認為這是一座清代木廊橋,但也有很多當地村民說這座橋是明代建造的。此次專項調查中,調查人員通過紅外相機在橋上發現了明萬曆年間的題款,證明瞭這座木廊橋確自明萬曆年間保存至今,極為難得。
“此次調查中,這些令人振奮的發現還有很多。此次專項調查中,我們摸排了福州宋代至明代木構建築的家底。一些新發現的早期木構建築被納入文物保護範疇,還有一些可以進一步提升文物保護級別。”阮章魁說。